幾個月前,國資委相關部門就要求央企上報下屬子公司的僵尸企業名單,經過國資委與央企的共同協商,最終從中圈定了345家僵尸企業。
三年處置345家僵尸企業,這是李克強總理給國資提出的央企改革任務。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在5月20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三年時間完成處置345戶“僵尸企業”、用兩年壓縮煤炭和鋼鐵10%產能這兩項任務有決心完成。
經濟觀察報獲悉,幾個月前,國資委相關部門就要求央企上報下屬子公司的僵尸企業名單,經過國資委與央企的共同協商,最終從中圈定了345家僵尸企業。
一家機械重工央企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在345家僵尸企業中,以大中型規模以上央企的三級企業為主。一位鐵礦石鋼貿央企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率先可能進入被處置范圍的行業即為煤炭行業、鋼鐵行業,以及與這兩個行業企業中相關的上下游企業。
上述鐵礦石鋼貿央企人士透露,早在2009年,國資委便要求央企主動上報過旗下的殼企業數量。當時的情況是,金融危機給經濟帶來沖擊,造成央企盈利下滑,股市上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殼公司”,這些公司連年虧損、即將被勒令退市,其剩余的最大價值就是上市公司的殼資源,這成為那些希望快速上市的公司的收購目標,實現所謂借殼上市。
當年的“殼公司”統計與當前的處置僵尸企業頗有相似之處。
一位國資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在處置這批僵尸企業的思路上,仍然是解決“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在具體的處置過程中,需要迫切解決的三個核心問題是:僵尸企業的債務債權、人員安置以及欠繳社保。
上述國資人士估算,如果不算上一部分退休人員的處置費用及社保繳納,這一次的僵尸企業處置費用將超過上世紀90年代國企脫困的300億元費用,至少需要300-500億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認為是否公布這一批僵尸企業名單,什么時候公布,公布多少都需要慎重考慮。因為一旦公開名錄,便會引起債權方、企業職工的波動。
6月2日,負責這份名單最終擬定的國資委企業改組局工作人員對經濟觀察報記者回應稱,針對上述問題,目前“正在研究中”,至于準確的公布時間,以及是否公布,現在還無法確定。
鋼鐵、煤炭行業先開刀
鐵礦石鋼貿央企人士認為,在這次入圍的僵尸企業中,很有可能率先進入被處置范圍的行業即為煤炭行業、鋼鐵行業,以及與這兩個行業企業中相關的上下游企業。
按照國資委的思路,為了推進結構調整,將抓緊淘汰鋼鐵、煤炭等行業央企落后產能,今明兩年壓減央企10%左右鋼鐵和煤炭現有產能。
力爭在3年內使多數央企管理層級由目前的5—9層減至3—4層以下、法人單位減少20%左右。同時,減少應收賬款,縮減庫存規模和虧損面,降低債務水平,今明兩年力爭實現降本增效1000億元以上。
上述鐵礦石鋼貿央企人士表示,以他自己所在的行業為例,至少有50%以上的企業處于“維持”狀態?!斑@是我們行業內認為的僵尸企業,通俗點說是借新還舊,做新買賣撐舊買賣,只要人不死賬就不爛,利潤都是可以做出來的?!彼f。
上述央企人士認為,以鐵礦石鋼貿行業為例,這部分僵尸企業主要依靠銀行輸血,主業不賺錢,前景也不被看好,更重要的是,這部分僵尸企業銀行再怎么支持也好不了。以鋼鐵行業為例,要救勢必要擴大生產,那樣形勢會越來越不好,僵尸企業是會拖累、傳染的,銀行和政府都會被越拖越深。
他進一步透露,除了這一次央企向國資委上報僵尸企業的情況,2009年國資委也摸過中央企業的底,當時的統計名稱為“殼企業”。
殼企業的范圍與僵尸企業并不完全等同。一名國資研究人士分析,經過金融危機的沖擊,當年央企的殼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集團主要的風險源。對于外生性的殼公司來說,他們中大多數已經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其設立時賦予的特殊使命,同樣面臨著殼公司關閉或轉型的問題。
按照上述國資人士的看法,有個別的殼企業對于央企來說,這個殼是有用的。至少拿著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權,行使股權代表。國資委如果直接拿著這部分股權有風險,是政企不分。
上述央企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2009年那次摸底的是殼企業,國資委摸底原因是因為剛剛經歷了金融危機,在此之前,很多央企都是大干快上,結果遭遇金融危機,企業突然剎車,造成了很多人措手不及。記得當年我的貨本來要運到碼頭上,結果客戶突破通知我破產了,不接貨。”
時間過去多年,現在的鐵礦石鋼貿行業,日子同樣不好過。他舉例說,比如鐵礦石的價格,一度從2011年的200美金/噸,5年時間內下跌,2015年一度跌到34美金/噸,即便在這5年過程中價格有過短暫回升,但是整體形勢呈長期下跌,在這里面誰都賺不到錢,但又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鐵礦石進來的量并不見少。
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實在沒有辦法了,企業為了熬下去,只能一千塊人民幣買進來,300塊人民幣再賣出去,賣完了趕緊去還第一單的錢,以此來維持現金流不斷檔,必須這么做下去。
他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現在大家的想法是,只要銀行這方面能維持住,大家就一起維持,能抗一天是一天,等到以后經濟形勢回升了,甚至于國家又出臺了金融危機期間的大規模投資計劃,希望就回來了?!?/P>
這位央企人士坦言,再來一輪“救急”的愿景,目前尚未看到苗頭。但是,根據發改委、國資委、工信部、財政部的共同商議,專門針對僵尸企業的處置資金已經提上日程。
究竟需要多少處置資金?
對比三年脫困期間的300億元應對資金,如今的僵尸企業困境與上世紀90年代存在不同。經濟觀察報獲悉,如果不算上退休人員的安置費用及一部分社保費用,最低需要處置費用在300-500億元。
李錦認為,除了與鋼鐵、煤炭相關的行業,在處置僵尸企業時,還需要重點關注鐵礦石、電解鋁、玻璃、輪胎、化工等行業。而且,在沒有安排好破產設計頂層的時候,不宜馬上公布名單,一旦公布,將導致銀行馬上催債,尚未破產的央企再破產重組會非常困難。
他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我認為應該是積極文件有序推進,方案沒有拿出來,還沒有進入破產程序之前,會導致混亂。最怕銀行馬上沖出來把企業搞垮了”。
在上述需要重點關注的行業基礎上,上述央企負責人補充道,在這一輪的清退僵尸企業過程中,有色行業中的企業不會占比太多,根據市場行業來看,供應稍稍大于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打個比方,如果清退了10%的有色行業中的僵尸企業,行業供應便會大受影響。
一名基建龍頭企業的分區負責人也對經濟觀察報表示,自己所在行業的僵尸企業,占基建行業的整體比例不超過10%,這次報送給國資委的企業主要有集團下屬的物資物流企業。
債務處置先易后難
圈定了重點關注的行業之后,下一步如何實踐操作、有效推進?
一名煤炭行業協會負責人經過基層調研后認為,從煤炭行業的角度看,比如現在地方處置僵尸企業的過程中,包括東北地區的煤炭企業,在債務,資產這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問題。雖然都在說“去產能”,但有沒有考慮過,“去產能”之后應該怎么辦,債務、資產又該如何處理。
對于上述問題,目前尚無明確的細化政策來指引操作。上述煤炭行業協會負責人繼續發問,如果是單一主體、單一股份的債務和資產該怎么處置,如果是股份制的、多個主體的債務和資產又該怎么處置。另外現在好多煤炭行業集團公司的企業、煤礦不是獨立法人,過去累積的一些貸款,均是由集團公司擔保操作,現在做僵尸企業出清,這部分債務和貸款將來如何處置?目前這些實際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沒有特別好的辦法。
為了解決僵尸企業處置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債務債權問題,上述國資人士認為一種可行的思路是,可以先易后難,從債務債權情況比較清晰的企業先入手,而不一定是完全按照行業來劃分處置順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袁東明則認為,對于央企來說,企業債務情況不一般不太那么容易看出來,不深入到企業內部,根本分辨不出來。當然先易后難可以作為一個優先處置的條件,仍存在希望的就兼并重組。
袁東明舉例表示,有一些企業本身效率其實相對不錯,但因為最初的資本金短缺,靠銀行貸款發展,債務情況比較高,這樣的企業在處理債務問題時,如果能通過債轉股化解,對各方都是有利的。
上述基建龍頭企業的分區負責人認為,在僵尸企業的債務問題上,應該讓企業更多用市場化的辦法來自行摸索解決,比如尋找合適的“買家”,幫自己托起人員和債務的盤子。
這種市場化的辦法,在地方上已有嘗試。李錦現在正在云南調研,他發現,作為云銅重要原料基地的云南東川,當地的東川礦務局經過多輪市場化改革探索,發展成今日的金沙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面對曾經的嚴重虧損,先立后破,度過了難關。
所謂先立后破,是在破產之前成立一個新公司。在上一輪國資國企改革過程中,東川礦務局改變了股權所有形式,形成了股權多元化,率先探路了混合所有制,為解決債務問題鋪路。
經過好幾輪改革的東川礦務局,早已脫開原來的母體,成為了市場主體,其二級公司也成為了獨立的市場主體,建立起一個新的市場關系。同時,為了盤活資產,企業內部職工嘗試參股,先用1-2萬的價格買斷職工身份,然后再以單人職工5-6萬的價格重新參股。
在破產重組的過程中,采用混合所有制、產權多元化的形式,使得供給側結構得到有效調整,換句話說,原來的僵尸企業被破掉了,新的企業被救活了。債務重組的推進,進一步推動了上述企業用改革的方法搞好結構調整,該企業在脫困后,整個經營性資產一度達到破產前的20多倍,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有效資源得到重新配置,形成新的活力。
金沙礦業上一輪債務問題解決的經驗,對于當前的處置僵尸企業,還需要政策上的進一步支持。
李錦直言,以金沙礦業為例,地方上有不少企業在上一輪改革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至今都在發揮很好的作用。但是,現在再推行與上一輪改革中類似的試點,需要多個婆婆審批,而且現有的頂層設計方案,只提供了原則性的指導意見,缺乏更具有操作性的細則,包括金沙礦業在內,雖然想進一步通過市場化辦法兼并重組其他企業,但害怕先行先做會犯規,目前一直處于觀望狀態。
“想要解決行此輪僵尸企業債務問題,最好還是根據市場需求來”,上述基建龍頭企業的分區負責人說:“可以采取多種債務形式處理,行政手段盡量少參與,而是讓企業自身發揮更好作用,等到企業自己在市場上摸爬滾打找不到買家時,再想別的辦法不遲”。
經濟觀察報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