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核心在處置僵尸企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19
      核心提示:  ●去產能處理僵尸企業,要堅持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如果處理僵尸企業過度行政化可能要出現該處理的沒處

       
        ●去產能處理僵尸企業,要堅持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如果處理僵尸企業過度行政化可能要出現該處理的沒處理,不該處理的處理了的情況,所以要多發揮市場的作用,少用行政手段。

        ●頂端的1%的家庭占有了全國1/3的財產,低端的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大概只占1%,所以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大概已經到了0.49%,已經超過了0.4%的警戒線,這應當值得我們注意。鑒于這種情況對稅收的調整要考慮到收入的不平等情況,使稅收作為調節收入分配的有效工具。

        ●審批權下放出現新的問題后,有人主張收回審批權,這是不適當的,不能出了問題就收權,還是要用改革的辦法,要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來解決問題。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機遇和挑戰,2015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那么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關于這一問題,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外延急需取得共識

        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外延。綜合目前社會上對供給側改革的討論情況來看,我覺得有幾種論斷值得我們注意:一是萬能論。認為所有問題只要套上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外殼就能解決,這是片面的。二是無效論。說所謂的供給側,需求側,是理論上概念的文字游戲,不解決實際問題。三是舊體制回歸論。認為改革就是去私有化,瓦解私有企業,把大的私有企業公有化,加強計劃經濟的管理。中央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中國的戰略調整和一個主線提出來,但不少人對它的認識如此模糊。因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急需取得共識,準確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外延。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核心在處置僵尸企業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首要任務是去產能,核心是僵尸企業的退出。什么是僵尸企業?目前還沒有確定的定義,所以說法不一。歸納起來,大體上有四種:牛津辭典記載僵尸企業這個單詞來源于西非剛果的方言,意思是被某種巫術復活的尸體。簡單說僵尸企業是早就應該破產、卻因為某種原因仍然存續的企業。工信部副部長馮飛認為,僵尸企業就是那些停產的、半停產的、連續虧損的、資不抵債的、主要靠政府支持、財政補貼和銀行貸款來維持經營的企業。法律專家李曙光認為,僵尸企業是指那些喪失償債能力,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已經具備破產法規定的條件,但實際靠借貸尚在持續運營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上認為,那些每股收益連續三年為負數的上市公司可以稱為僵尸企業,按照這個標準,A股市場有265家僵尸企業。上市公司這些僵尸企業一方面在資本市場維持融資,265家企業中有130家企業募集資金3281億,一方面又從政府的手中獲得了大量的補貼,據估計接近426億。所以中央提出出清僵尸企業,使之入土為安,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僵尸企業占用了國家寶貴的資源,增大了金融風險,導致了發展的不可持續。

        去產能處理僵尸企業,要堅持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如果處理僵尸企業過度行政化可能要出現該處理的沒處理,不該處理的處理了的情況,所以要多發揮市場的作用,少用行政手段。為什么有僵尸企業,按照匈牙利著名經濟學家科而奈說,所謂僵尸企業是因為父愛主義,因為社會主義要愛護國有企業,政府對國有企業無條件支持,并有鐵飯碗的制度,所以僵尸企業是父愛主義的產物。現在處理僵尸企業議論很多,各級政府部門也做出行動,給出了處理的數量指標。目前,處理僵尸企業有三怕:政府和企業怕負國有資產流失責任,怕社會不穩定;銀行怕提高不良資產率;職工怕失業。處理僵尸企業要堅定不移,又要穩妥精細,尤其要做好職工的安置工作。

        把去產能同扶貧和“走出去”結合起來

        首先把去產能和扶貧結合起來。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的短板是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政府是不是可以來收購過剩產能,支持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會對玻璃、鋼鐵、水泥產生需求。另外去產能要和“走出去”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借鑒過去歐洲復興時美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就要同“一帶一路”結合起來。現在我們要走出去,不確定性因素很多,風險也較大,但是我們輸出過剩產能,幫助支持沿路國家的經濟發展。采取這兩條措施,一是和扶貧結合起來,二是和“走出去”、“一帶一路”結合起來。通過上述辦法,達到既能有效地去產能,又能促進貧困地區脫貧,推動“一路一帶”健康發展。

        把去庫存同農村的改革結合起來

        農民有資產,有宅基地、有房產。但是這些資產不能變為資本,因此農民不能增加財產性收入,不能富裕起來,不能帶動農村的消費,如果把資產變成資本,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村的消費,另一方面有利于房地產去庫存。農民富起來,帶動農村消費,經濟下滑的趨勢可以得到緩解。城市有一億多農民工需要房子,但是農民沒有錢就買不起房子。如果和農村改革結合起來,農民有了資本,有了錢就可以到城市里買房子。現在全國房子的庫存大概是7.3萬億平方米,如果農民有能力去城市里買房子,不但可以解決農村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還能緩解經濟下行壓力。


        減稅不僅要減輕企業的負擔還要調節貧富差距

        最近北京大學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5)》顯示,目前收入和財產不平等狀況日益嚴峻。頂端的1%的家庭占有了全國1/3的財產,低端的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大概只占1%,所以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大概已經到了0.49%,已經超過了0.4%的警戒線,這應當值得我們注意。鑒于這種情況對稅收的調整要考慮到收入的不平等情況,使稅收作為調節收入分配的有效工具,全面推開的營改增將會減稅5000億元,可以減輕企業負擔。如果減免食品增值稅,受益者將是廣大人民,特別是低收入的群體。既有利于緩解過大的收入差距,又有利于促進國內消費,也有利于實現包容性發展。目前我國的稅收結構不合理,間接稅收入所占的比重太大,2006年達到72%,2013年降到59%,在國際上,這一比重也是很高的。OECD國家,間接稅收入只占30%,累進的所得稅等直接稅占了總稅收的70%。累進所得稅有利于調節貧富差距。

        要為供給側結構改革提供有效的制度性保障

        政府要為供給側結構改革創造制度性環境,目前還有不少制度供給不足。例如僵尸企業之所以僵而不死與制度供給不足有直接關系。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序創造條件,加快破產清算程序案件審理。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要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企業破產法》自2007年6月1日實施以來,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其主要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出于維護政績的需要而干預企業破產;二是法院不愿意受理破產案件;三是破產案件處理缺乏市場化;四是破產法體系不健全,沒有個人破產和金融破產制度。當前,繼續修改《企業破產法》,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破產法院,避免地方政府的干預。同時要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完善金融機構破產程序。

        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必須進一步深化政府改革

        繼續簡政放權,深化政府改革有利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年來簡政放權力度較大,但是社會的反應是放權力度還是不夠,該放的沒有放到位,而且放了以后不匹配,辦事增加了難度。有的放權后監管沒有跟上,比如把發電的企業審批權下放后,地方出于本地利益的需要,自行審批了109家燃煤發電企業,約1.2億千瓦的發電量。根據我國環境情況,必須加快發展清潔能源,通過大功率特高壓設備,可以從電充裕的區域輸送到缺電的區域,這就無須每個省都用煤來發電,可是這樣和地方的利益便產生了沖突。審批權下放出現新的問題后,有人主張收回審批權,我認為這是不適當的,不能出了問題就收權,還是要用改革的辦法,要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來解決問題。

        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創新的動力之源

        中央提出創新驅動戰略后,千人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是與國際上比較起來,我國還是原創性和理論創新不足,顛覆性創新更少。主要原因是,思想不夠解放,束縛創新思維的條條框框太多。

        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2008年我在廣東作了一次“解放思想與體制創新”的講話。講完以后廣東社科院的一位同志提出來,他說我們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為什么前面沒有加上自由?我說沒有寫上自由不等于不要自由,如果沒有自由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一切人創新發展的條件,是全面創新的動力之源。

        去產能處理僵尸企業必須要有更大的決心和智慧

        去產能,處理僵尸企業必須要堅定不移,要有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勇氣和更多的智慧。現在對于處理僵尸企業存在一些疑慮。20世紀90年代諸城處理僵尸企業的案例對我們有啟示意義,1991年35歲的陳光作了諸城市市長,1993年改任市委書記,他認為不改革沒有出路,財政補貼是補不起的,所以逼上梁山搞改革。全市282個國有和集體企業全部進行了改制,陳光因此出了名,被稱作“陳賣光”。當時山東的書記、省長請我去講國有企業改革,有一位廳長提出:諸城國有企業的改制到底姓資姓社?我回答說,姓資姓社不好做結論,應該按照小平同志的三個有利來衡量。為了了解真實情況,朱镕基親自帶領九個部委的同志赴諸城調查。調查以后覺得諸城的經驗應當推廣。1997年6月,陳光調任菏澤地委副書記,行署副專員,半年后又任專員。當年菏澤縣以上企業負債率達到122%,三分之二的企業已經停產,銀行不良貸款達80%。陳光感到這些企業賣都賣不出去,只有送個有實力的好企業才能救治他們。他說:“與其說是送出企業,不如說送出包袱,送出債務,實際上是引進來,這叫換個爹娘養孩子。只要把企業搞活,職工生活有保障,不管菏澤的企業姓菏不姓菏。”菏澤是山東最貧窮的地方,當年財政收入是4億元,而全市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職工工資需要10億元。2006年,菏澤財政收入30億元,公務員工資漲上去了,老百姓生活有了改善,但罵他的人還是很多,陳光被稱為“陳送光”。但他作為改革者,欣慰地說:“我俯仰無愧,無怨無悔,改革的功過是非,應由事實評說。”今天我們去庫存,處理僵尸企業也要有陳光那樣的決心、勇氣和智慧。

        
      2016年6月6日《經濟參考報》,作者高尚全,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體制研究會名譽會長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