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有“中國金融改革發展風向標”之稱的2016第五屆金融街論壇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以“新機遇、新金融、新發展”為主題,將聚焦金融服務供給側改革。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在演講中表示,對有價值的企業以市場化方式實施“債轉股”,防止出現“免費的午餐”。逐步降低企業的杠桿率,對明顯缺乏拯救價值和市場前景的僵尸企業則應直接進入破產程序,加快市場出清。
文字實錄:
淘汰落后產能與鼓勵創新發展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措施,簡政放權的商事改革與清除“僵尸企業”是促進企業新陳代謝的政策措施,而這些措施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在法制的軌道上運行。
“僵尸企業”不能市場出清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障礙。產品沒有競爭力、財務不可持續、資不抵債的“僵尸企業”不能有序實現市場退出,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會扭曲信用定價體系,積累金融風險。
而“僵尸企業”為什么可以存續呢?一是不恰當的政績考核和維穩的增長壓力,促使政府盡力從資金上維持僵尸企業的生存。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不斷的受到了GDP增長的壓力,一方面是當“僵尸企業”退出時,會面臨職工下崗的問題。很多人不理解在市場經濟當中這種就業與再就業的循環往復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在民營企業當中,下崗還是容易接受的事情,但是,在國有企業人數眾多,讓職工下崗政府需要頗費心思。
二是不當的業績考核和責任的追究,又使銀行不斷的讓一些“僵尸企業”靠輸血維持。不良資產的化解和沖消本身對銀行的利潤是一種侵蝕,而且貸款方面,很多事情要終身問責,導致銀行業在利潤指標和責任追究下,會盡量維持企業續存,“有財政的補貼,有信貸的數學,這是企業能夠茍延殘喘的制度環境”。
三是現行企業破產制度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各項政策措施不配套,致使政府、企業、銀行、法院,對“僵尸企業”市場出清望而生畏,對企業依法破產或依法重整更是很少問津。
社會各界應提高認識,加強對《企業破產法》實施。吳曉靈分析稱,契約精神和對財產權利的保護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而破產就是契約的依法終結。現代破產制度既是對債權人權利的保護,也是對債務人最基本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保護。
執行《破產法》對企業實現依法重整或者清算是企業優勝劣汰的保障,是提高社會資源使用效率的保障,也是提高對企業家失敗的容忍度,鼓勵企業家試錯創新精神的保障。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一創業就是永遠正確的,都有一個試錯的過程,如果我們給了企業以試錯的過程,有了這樣的容忍度就可以鼓勵企業的創新。
首先,應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按照商業化原則判斷企業是否有生存能力,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建立恰當的激勵機制,創造相關利益方談判的必要條件,設立談判的協調機制,而不是具體決定重組和談判的結果。
第二,要積極引入預重整制度,將政府協調機制規范化,并賦予預重整一定的法律效力。
第三,建議在巡回法院或者部分省市高院設立破產與金融審判庭,專司破產與金融案件。因為金融和破產都是比較復雜的事情,有專業的法庭來做的話效率會更高。建議設立破產管理局,作為司法部代管的國家局或內設局,推動《破產法》有效實施和進一步完善,管理破產方面的行政事務。另外,還應改革破產管理人遴選制度和激勵機制。
第四,完善《破產法》,將《企業破產法》改為《破產法》,增加預重整制度、個人破產制度和經營性事業單位破產制度。很多民營企業的個人財產和企業財產是高度重合的,由于沒有對個人財產充分的保護,企業家就沒有安全感。所以跑路、轉移資產是他們最現實的選擇。
第五,應該完善相關配套工作和政策,包括完善與破產相關的稅收法律體系。要完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將債務重組與減免的權利交還給金融機構,同時加強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要將破產立案作為銀行不良貸款核銷的依據。
在改進金融服務,加快不良資產市場化的處置方面,第一,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和資源配置作用,構建多元化不良資產交易市場,整合資產、債權人、債務人、處置主體、投資主體的各類資源。
第二,吸引金融機構、民間資本和國外投資者等各類投資主體,投資不良資產市場,提高市場活躍度。
第三,對有價值的企業以市場化方式實施“債轉股”,防止出現“免費的午餐”。逐步降低企業的杠桿率,對明顯缺乏拯救價值和市場前景的僵尸企業則應直接進入破產程序,加快市場出清。
第四,探索不良資產證券化,拓寬不良資產處置的資金渠道。不能將不良資產賣給普通公眾,因為不良資產的風險比較大,價值評估的難度也非常大。
第五,鼓勵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投資不良資產領域。“債轉股”從宏觀上來說是降低杠桿率非常重要的一個措施之一,但是這種債轉股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正的通過股權投資來提升企業的價值,因而除了對高負債的企業進行債轉股之外,我們應該鼓勵各類的股權投資基金在處置不良資產的過程當中,提升企業的價值,這樣的話才能夠實現供給側結構的優化。
第六,在困境企業重組中引入專業重組機構,提高重組成功率,并實現企業的再生。
搜狐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