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次國常會聚焦簡政放權,內容主要集中在取消或簡化項目審批、商事制度改革和創業創新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創業創新提及最多,在33次會議中有16次將創業創新列為主議題。
作為本屆政府的重要政策抓手之一,簡政放權已經成為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常客”。從去年至今,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共召開了57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據上證報記者粗略統計,其中33次提及或出臺簡政放權措施。
為何國務院如此重視簡政放權?為何李克強總理三令五申“政府要自我革命”?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簡政放權是理清政府和市場關系的重要手段,分清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目前中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出現政策傳導機制不暢以及邊際效應下降等現象,讓政府意識到需要降低行政干預,更多地讓市場來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上證報記者梳理發現,33次國常會聚焦簡政放權,內容主要集中在取消或簡化項目審批、商事制度改革和創業創新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創業創新提及最多,在33次會議中有16次將創業創新列為主議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強調創業創新主要還是讓市場開放度提高,讓各類經濟體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激發企業活力。”
簡政放權的效果已然很明顯。在5月9日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李克強總理給出了一張“成績單”:三年多來,國務院部門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三分之一以上,提前超額完成承諾目標任務;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資質資格認定事項壓減44%;多數省份行政審批事項減少50%至70%。
這只是階段性成果。在會上,李克強還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今年簡政放權還會繼續加大力度。
該怎么做?他指明了方向:繼續減少審批;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和“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優化政府服務,提高服務“雙創”的效率。
張立群表示:“今年政府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是要配合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中五大任務要順利完成,必須發揮市場競爭機制優勝劣汰的作用,讓要素資源在更高水平組合。體制機制趨向成熟是供給側改革的保障。”
上海證券報 記者 梁敏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