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經濟下的革新之路
5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權威人士專訪,針對經濟形勢、宏觀調控、供給側改革和預期管理等問題深入解讀。權威人士表示,我國經濟運行不是U型,不是V型,而是L型走勢。談及供給側改革,此次權威人士則明確了“三去一降一補”的具體任務目標。此外,還明確了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與此前不同的是,此次權威人士否定了“房地產加杠桿去庫存”的做法。
3月經濟數字大幅好轉,還不能算是“小陽春”。近日權威人士對近期經濟形勢的判斷,讓行業人士頗感意外。
2016年以來,各方對經濟走勢的判斷差異很大。有的認為經濟將v型反轉,有的認為將持續下行,還有的認為經濟可能上行。權威人士近期在人民日報的訪談中指出,目前的經濟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并且經濟走勢是L型,且強調經濟不能過分關注短期目標。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前不久部分經濟數據有好轉,是加快投資、增加庫存以及加杠桿的結果,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等五大任務目標相悖。
“改革肯定要壯士斷腕,肯定是要有犧牲的。改革要是什么都不犧牲,那改革是很難進行了。”李迅雷說。
短期加快改革,如何確保長期經濟增長,現在過剩行業增加了產能,如何又真正去產能,如何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專訪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就最新的經濟增長論調進行分析。
股市、樓市政策要調整
《21世紀》:權威人士近期指出,一季度經濟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加以描述,你怎么看?
李迅雷:我對這個講法比較認可。之前我指出,一季度經濟是通過投資加杠桿和補庫存的形式來實現的。這個跟權威人士判斷一致的。這就是經濟數據的“漂亮”,有部分人為因素,造成了經濟的表面繁華,但實質上經濟并未恢復快速增長。
比如房地產投資加快,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居民購房需求大增有關。但是整個投資下行趨勢仍很明顯,比如民間投資增速大幅下滑。
所以從總體來看,經濟下行壓力還是存在的,這與四月份政治局會議的判斷是一致的。權威人士也指出,中國經濟增長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21世紀》:投資擴張只能適度,股市、匯市、樓市要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你怎么看,這意味說房地產、股市政策要調整?
李迅雷:從表達意思來看是這樣的。
股市最根本的是要有融資功能,同時也有投資價值,但是現在股市融資增長慢,企業上市排隊越來越長,融資功能難發揮,而且投資標的分紅率也是很低的,這使得價值投資功能也很難發揮。
但是這只是對股市、債市提出完善功能要求,改革很難一蹴而就。
房地產也是類似。房地產本身有投資屬性和消費屬性,只是哪個為輔哪個為主的問題。以自住為主的,就是一個正常的市場。如果是一個投資為主的市場那就不大正常了。
上海、北京、深圳2016年一季度的房地產銷售價格迅猛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杠桿加大的結果,有超前消費跡象,也不排除帶有投機炒作特性。這些城市過去第一套住房還貸完畢,第二套房按照第一套住房貸款優惠來執行,另外契稅也有優惠。
上述城市下一步是不是要進一步收緊政策還需觀察。
2016年一季度,一線城市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政策出臺,對此我表示質疑,一線城市原本沒什么房地產庫存,這與其他三四線城市要去房地產庫存的趨向不一致。個人認為,不應該把刺激房地產作為穩增長的主要手段,這樣會助長泡沫。
短期經濟低于6.5%可接受
《21世紀》:權威人士說去產能、去庫存等5大任務中,要更多地減少行政干預,讓市場機制更多地發揮好決定性作用。目前鋼價高,都在增加產能,該如何減少產能?
李迅雷:還是有辦法,比如國家制定好政策,對于過剩行業在信貸政策上面不予放貸,具體由各個地方根據自身條件和國家要求來執行。
但總體而言,操作會很難。例如鋼鐵企業有貸款,去產能可能使得企業破產,銀行貸款還不上,或許造成金融風險。因此在放緩金融風險、穩定增長、去產能提高行業利潤方面,應尋找平衡點。另外,失業問題也需要解決辦法。
個人認為,應把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首位,第二位是改革,第三位才是穩增長。
《21世紀》:但是短期去產能會影響經濟增速,權威人士說要避免短期化行為,那樣不怕經濟低于底線嗎?
李迅雷:改革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穩增長目標是有沖突的,但與長期穩定發展目標是一致的。在有沖突的情況下還是要改革先行,這樣短期經濟增速難免有所放緩。但是即便經濟低于6.5%的底線,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為GDP處于6.5%-7%是一個預期性目標,實際我們都把它變成了一個約束性的指標。既然是預期指標的話,那沒有實現也很正常。因此不只是今年個別季度經濟增速低于6.5%可以接受,即便今年的GDP低于6.5%,我認為,政府工作報告里面也是可以解釋的。例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到的,關于2015年出口7%左右的預期目標未實現,實際是負數,并未強制要求完成。
“十三五”的底線是6.5%,日子還長,短期經濟低于6.5%,并不意味說“十三五”低于6.5%。
改革需要有犧牲
《21世紀》:馬上要公布4月數據,可能工業加快,很多過剩行業產能生產增加,例如鋼鐵都盈利了,還要去產能嗎?
李迅雷:還是要做去產能。因為鋼鐵遲早會更加過剩,價格更低,虧損更大。
但過剩行業去產能是很難的事情,不是說了就能做的。所以要看到改革的艱巨性。
權威人士也表示,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很多虧損國企負責人都是有關部門任命,行政級別比當地政府負責人還高,所以去關閉很多虧損企業是有難度的。
當前中國全部國有企業就業人數占到整體就業人數的15%左右,其創造的GDP(地區生產總值)占到全國GDP的約20%。從這兩個數據看,很多虧損企業關閉可能對一個地方就業有影響,但是對全國影響并不大。
《21世紀》:國家要補短板,投資要花錢,但是很奇怪,國家資金不足,民間資本炒房有錢,為何不去投鐵路等領域呢?
李迅雷:這就是我們改革的核心問題。改革存在很多約束條件,比如改革若要加強國有企業的主體地位,那么部分領域民間資本就難以進入。
一個中國鐵路總公司負債就有4萬多億,每年利息支出就是巨額數字。所以以后很多短板領域民間資本能否進去,還是需要有可操作性的辦法。否則約束條件太多,很難推進改革。改革肯定要壯士斷腕,肯定是要有犧牲的。改革要是什么都不犧牲,那改革是很難進行了。
21世紀經濟報道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