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地方去產能沖動:拼政績地方目標超中央 行業復蘇是假象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6
      核心提示:  業內人士稱,地方政府“比高”去產能目標可能造成落實過程一刀切,不利產業發展和社會穩定,且須謹慎“減產能不減產量”跡象

       

      業內人士稱,地方政府“比高”去產能目標可能造成落實過程一刀切,不利產業發展和社會穩定,且須謹慎“減產能不減產量”跡象。

      地方去產能沖動 數據亢奮拼政績

      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重點行業,鋼鐵產業已經率先掀起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攻堅戰。《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地方設定的目標之和已經超過了中央擬定的目標。而煤炭行業也有類似情況。

      一名熟悉鋼鐵行業的人士告訴本報,地方政府產業轉型升級的熱情都比較高,去產能政策落實到位是好事。但鋼鐵行業去產能背景復雜,部分地方政府爭先“比高”去產能目標可能會造成落實過程中的一刀切,不利于產業發展和社會穩定。

      在談及制定高目標的原因時,上述知情人士猜測稱,可能與爭取更多的安置資金和政策優惠有關。他同時表示,要謹防去產能變相成為另一種政績比拼,從而扭曲了政策的初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鋼鐵行業出現回暖行情。有市場分析認為,這是由于節后庫存下降和各地基建、地產回暖等因素共同影響帶來的小陽春行情,總體來看,鋼鐵行業過剩形勢依舊嚴峻。


      地方目標超中央

      2月4日,國務院公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指出將在近年來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同時,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對于去產能過程中的人員分流安置給予獎補。

      隨后,各部門密集出臺落實意見。僅4月中旬里的一周,國土資源部、人社部、國家發改委、國家安監局、一行三會等部門就出臺了相關文件。

      與此同時,各地方鋼鐵去產能目標紛紛亮相。有媒體統計稱,目前已有廣東、浙江、四川、貴州、江蘇、重慶、青海等7個省份出臺了供給側改革實施方案,而上海、安徽、湖南、湖北等地政府已經審議通過具體實施方案。從操作路徑來看,地方供給側改革大多把“做減法”的重點放在了去產能上。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央劃定了1億~1.5億噸的鋼鐵產能壓減目標,但目前地方披露的額度之和已經遠遠大于這個數目。

      以河北為例,河北省鋼鐵總產能約為3億噸,占全國總產能約27%,要在未來五年內淘汰1億噸產能。江蘇則提出,到2018年底,壓減鋼鐵產能1255萬噸。加上貴州、遼寧等省份,各地方之和已經超過1億~1.5億噸的全國目標。

      除了鋼鐵產能以外,僅僅在今年兩會期間,山西就計劃到2020年壓減煤炭產能2.58億噸;河北則提出到2017年,要減產4000萬噸燃煤;內蒙古表示,未來3至5年關閉280處煤礦,涉及產能1.2億噸。

      近期,多省份又在實施方案中明確了壓減的目標。貴州計劃用3至5年時間壓縮煤礦規模7000萬噸左右;江蘇則提出,到2018年底,壓減煤炭產能700萬噸;重慶的目標是2~3年去煤炭產能近50%,煤炭產能要壓減到2000萬噸以內。

      總體來看,地方壓減煤炭產能力度也超過了國家的要求。僅山西和內蒙古退出產能規模就已經占到國家總目標(國務院要求3至5年時間退出產能5億噸)的四分之三,而上述6省份的壓減規模之和已經超過5億噸。

      不過,有分析認為近來部分省份煤炭行業去產能出現“減產能不減產量”的跡象,比如某些煤礦看起來減少產能數百萬噸,但減少的是核定產能,并非實際產量。甚至有業內人士稱,一些煤企收縮開采只是權宜之計,如果行情回轉仍有打算恢復生產。這也是鋼鐵行業去產能執行過程中需要防止的現象。

      對于“減產能不減產量”的擔憂,有官方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現在是去產能的前期,還處于體制突破和理順的階段,隨著去產能的深入,產量也會隨之下降。該人士強調,市場需求也是去產能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不能因為目標一刀切。

      對于地方去產能“數據亢奮”的現象,開篇處知情人士稱應該引起警惕。“尤其要防止后期落實過程中為了完成任務的粗暴處理或者造假搪塞。”他表示,中央有關文件無論對去產能的方向還是補助都有明確說明。


      行業復蘇是假象

      4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今年3月中國粗鋼、生鐵、鋼材產量分別為7065萬噸、6020萬噸、9923萬噸,分別同比增長2.9%、2.2%和3.3%。其中,粗鋼和鋼材產量均創下單月歷史新高。粗鋼日均產量則達227.9萬噸,較1~2月份大增12.9%,直逼2014年6月230.97萬噸的歷史峰值水平。

      今年以來,鋼鐵價格逐步走強,復蘇回暖的聲音不絕于耳,許多停產或減產企業也陸續傳出復產信號。

      據媒體報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東鎮的海鑫鋼鐵曾是中國第二大民營鋼企,經過并購重組后更名為“山西建龍鋼鐵有限公司”。在市場轉暖背景下,近期這個老牌鋼鐵企業表態將于本月29日正式復產。

      但在行業分析師眼中,鋼鐵行業的回暖只是“季節性”的小陽春,整體過剩依舊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鋼鐵行業的基本現狀。

      官方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粗鋼產量同比下降2.3%,鋼材消費量同比下降5.4%,雙雙出現多年來首降。

      鞍鋼副總經理徐世帥表示,去年中國鋼企主營業務全年累計虧損超過千億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89萬億元,同比下降19%,虧損645億元,上年為盈利226億元,虧損面超過一半。

      以典型個例來看,重鋼、馬鋼、鞍鋼、華菱鋼鐵、*ST八鋼5家上市公司2015年凈虧損分別達59.87億元、48.04億元、45.93億元、29.59億元、25.08億元。寶鋼也降至18年來的最低利潤水平,財報顯示去年凈利同比下降82.51%。

      從政府層面來看,市場的短期回暖并沒有動搖去產能的決心。河北省政府近日召開會議稱,必須痛下決心,持續加力推進鋼鐵煤炭去產能,加快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步伐,確保實現上半年時間任務“雙過半”。

      “尤其不能因為回暖就掉以輕心。”山西一名官員近日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對地方政府形成考驗的是,在去產能過程中,企業和地方都將面臨棘手的減員難題。

      公開消息顯示,目前僅有武鋼和鞍鋼公布了未來幾年的裁員計劃,武鋼約5萬人、鞍鋼約6萬人需另謀生計。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近日稱,從2016年開始,鋼鐵去產能需要安置的鋼廠職工有40萬~50萬人。除人員安置困難外,債券違約也困擾著鋼企,如爽約多次的10中鋼債至今尚未兌付。

      除了需要安置大量職工外,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對于財政和稅收的考慮也會影響地方政府去產能的意愿。

      意見對此明確指出,使用專項獎補資金要結合地方任務完成進度(主要與退出產能掛鉤)、困難程度、安置職工情況等因素,對地方實行梯級獎補,由地方政府統籌用于符合要求企業的職工安置。


      第一財經日報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