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房地產強勢回歸 拉動經濟的“金鑰匙”還是飲鴆止渴?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6
      核心提示:在“房地產+基建+信貸”的組合回歸之后,中國經濟數據明顯好轉。然而,現在的政策建立在高杠桿基礎之上,信用政策轉向寬松模式

       

          在“房地產+基建+信貸”的組合回歸之后,中國經濟數據明顯好轉。然而,現在的政策建立在高杠桿基礎之上,信用政策轉向寬松模式,這就在刺激經濟擴張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

          在中信證券彭文生、張文朗看來,中國經濟好轉有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即:“金融系統的宏觀審慎監管放松+政府債務重組”驅動“信貸高速擴張”,“信貸高速擴張”催生“基建+房地產”投資熱潮,從而帶動經濟整體好轉。

          中信證券認為,與以往金融周期上半場的經濟周期不同,當下的周期歸來正處于金融周期下半場,是非典型的經濟周期。這種周期下的理想政策組合是“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中國過去兩年基本遵循著這種模式,但最近卻轉向了“寬信用、松貨幣”+有序出清的債務重組方式。伴隨著房地產市場刺激,這或許是一種飲鴆止渴之策。

          目前采取的政策是以房地產為經濟主要拉動力,但問題是,正如民生宏觀管清友和朱振鑫所說,房地產投資今年“逆勢”反彈并非好事,因為現在這個市場的需求端和供給端都已今非昔比:剛需已一去不復返,而庫存則處于高位,且比2013年初的上一輪反彈要嚴重的多。因此,房地產現在的核心任務應是去庫存,這個時候因為短期需求回暖而擴大投資只會加劇長期過剩。

          “房地產+信貸”這種政策組合回歸雖然有力地推動了經濟,但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繼而制約本輪周期上行。房地產業本應在庫存高企之際去杠桿,但杠桿不減反增,這會擠壓實體經濟,導致宏觀經濟結構失衡惡化。而且,會令中國經濟在內外需求之困中越陷越深,而信貸高增長和刺激過度會引發通脹超預期上升。一旦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要么泡沫膨脹到極致而破裂,要么引發政府調控,繼而觸發經濟再度轉為下行。

      經濟結構失衡惡化

          高負債企業杠桿率居高不下,房地產企業杠桿不減反增。由于房地產市場是這輪周期主要的拉動力之一,考慮到房地產價格和信用快速擴張之間存在螺旋式推升的關系,因此,在經濟上行動力減弱、擴張時間更短的時候,過于強勢的房地產行業理應降低杠桿,以減少風險。

      但事實并非如此。房地產行業和基建部門這些信貸擴張最迅猛的部門非但沒有去杠桿,反而在逆勢加杠桿,其杠桿率(負債/資產比率)居高不下。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刺激了經濟增長,但也會使得過去積累的問題更加嚴重,這會反過來壓制本輪經濟周期的上行動力和持續性。

      房地產反彈會擠壓實體經濟。因為房地產明顯上行背后,正是大量的信貸資金涌入的結果。而這將對其他行業的信貸資源分配產生擠壓效應。房價大漲也會推升其他行業的成本。這種顯著的結構性效應將會加劇宏觀經濟失衡,這會反過來抑制下半場經濟周期上行的高度。

      宏觀經濟可能在“需求之困”中越陷越深:

      信貸+房地產驅動的資產價格高位上行和宏觀企穩,在短期有助于匯率穩定,但也降低了通過匯率調整紓解外需不足的可能,并且加大了中期的匯率調整壓力。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高估將對出口形成抑制,這是造成外需不足的原因之一。內需方面,房價上漲并沒有形成正面財富效應,反而對消費形成擠壓,抑制了內需。當前的周期回暖,建立在房地產價格高位上行的基礎上,這對居民消費進一步形成了抑制,不利于打破“需求之困”,將進而抑制下半場周期上行的動力。

      資產泡沫風險加大

      資產泡沫的風險主要來自于當前廣泛談及的“房地產去庫存”,這可能引發經濟周期再次轉向。中信證券分析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房地產去庫存,指的是“需求增量要大大超過開發商手中的房子存量”,因為有很多需求是面向二手房的。

      房地產需求的上升必須有一個前提,即房價上漲預期。這涉及到房地產與一般商品不同的另一個重要差別——很強的“金融資產”屬性,

      雖然大家買房一方面是為了居住,但一點保值增值動機都沒有的“剛需”很少。如果沒有保值增值動機,租房即可。決定資產需求的是預期收益,預期的房價越高,需求越大,也就是一般講的買漲不買跌。這與一般的商品不同,即使大家預期某種商品價格上升,也難以提前消費(耐用消費品比如汽車可能例外,但幅度有限),大家更多地會減少這個產品的消費或找其他產品替代。

      在中信證券看來,上述兩點決定著房地產去庫存可能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要么效果不大,要有明顯的效果可能就伴隨整個市場的火爆。

      如果以“去庫存”作為政策的主要目標,可能會緩解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從而減少信貸風險。同時刺激房地產市場持續發展。然而,這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讓好事變成壞事。

      一旦在一線城市形成房價暴漲局面,上漲預期會由一線向二三四線擴散,這種火爆的勢頭有可能在一定時間內維持。再加上地方政府各種各樣房地產去庫存政策的推波助瀾,中信證券擔心,當下的房地產去庫存或許有用力過度的風險。

      一線城市來看,前期政策推升了房價上漲預期,房地產交易量大幅上升,地產商去庫存速度的確在加快。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所謂”的房地產去庫存,但房價在已經高位的水平進一步大幅上升,也帶來了泡沫風險加大的擔心,再加上投資者加杠桿炒房,雖然開發企業去庫存了,但整個經濟的中期的風險增加了。

      一旦房地產去庫存引發資產泡沫風險過度擴大,則要么最終泡沫難以維持而破裂,對經濟產生嚴重負面沖擊,要么引發政府提前反向調控,引發經濟周期再次轉向。

      通脹可能超預期上升

      在當前的金融周期下半場過程中,有兩個因素可能造成通脹超預期上升。一是信貸高增長本身就會帶來通脹預期,二是刺激過度導致需求超預期擴張,從而拉升物價。

      一旦通脹增速快于市場預期,則不排除引發政府作出政策調整,從而導致貨幣政策邊際收緊,從整體上觸發周期再次轉向。

      在經濟結構日益失衡、債務調整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通脹超預期上升和泡沫風險極有可能誘發政策在邊際上緊縮,這將對經濟產生較大的負面沖擊,最終不但會終結當前的上行態勢,甚至可能誘發向下的超調。

      那么,該如何才能減少上述三大制約因素觸發的可能性呢?

      中信證券建議:宏觀政策方面,應回歸“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結構性政策方面,應當抑制貧富分化,提高生育率。

      要想通過“松貨幣、寬財政”支撐經濟增長,就必須以房地產調整、高負債部門去杠桿為前提。這樣的“松貨幣、寬財政”才既能夠既防止宏觀經濟短期內大幅下滑,也能夠讓房地產有效調整,同時實現去杠桿、去產能。所以,從政策的角度看,宏觀經濟的出路還是要回歸“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緊信用主要是指不要通過宏觀審慎監管放松來刺激信貸擴張。宏觀審慎監管是穩定金融系統的政策工具,不應該成為逆經濟周期的調節工具。

      中長期來看,打破金融周期下半場需求之困的希望,在于抑制貧富分化和提高生育率。

      財經網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