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數據的逆襲,對于中國經濟來說,這是對經濟最實實在在的支撐;在分析師的眼里,他們看到的是二季度經濟回升的動力,希望從中尋找到中國經濟的詩和遠方。
“出口主力二季度反擊戰,再下一城。”經濟觀察報首席經濟學家、民生證券研究員執行院長管清友對于3月進出口數據的超預期反彈,給出的評價是:雖然出口能否如此高的增速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在這個難得的經濟反攻窗口期——出口的回升加上通脹、匯率以及經濟出現向好的趨勢,都在表明二季度經濟將出現期待已久的真正復蘇。
4月13日,海關總署公布的3月進出口數據終于迎來了9個月以來的首次增長。與此同時,進口降幅則在繼2月份縮小之后,繼續收窄。根據海關發布,按人民幣計,3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約1.91萬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出口1.05萬億元,同比大增18.7%;進口8555億元,同比下滑1.7%。
3月出口數據的大反彈,對于此前經歷數月低谷的中國外貿,乃至等待更多回暖信號的中國經濟來說,證明了兩個事實,一是半年多來的宏觀政策加碼已經逐步顯現效果,而出口的逆襲則預示著經濟“三駕馬車”中的外貿正在努力擺脫拉動經濟乏力的狀態。
持續性有待觀察
管清友認為外貿回暖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因低基數效應,去年3月出口環比-14.4%;二是因全球貿易回暖明顯,波羅的海指數三月環比上漲25%;三是因美歐制造業回暖,美國pmi3月回升至榮枯線之上(51.8,前值49.5),歐洲(3月pmi51.6,前值51.2),帶動對中國商品需求。此外,前期一帶一路大項目訂單的陸續落地也有幫助。
華泰證券分析師張晶表示,去年拖累進出口數據的兩大因素是內需和價格,今年以來這兩項都出現好轉,這成為3月進出數據回升的重要力量。“從量來看,一季度原材料進口普遍上漲,鐵礦石上漲了6.5%,原油的漲幅則達到了13.4%,這主要是上游企業主動不庫存導致的,也從側面印證了PMI反彈以及基建投資的帶動效應。”張晶說。
申萬宏源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也認為,內需好轉和價格企穩共同推動進口增速降幅收窄。不過,對于后期出口能否維持如此快的增速,李慧勇與管清友的判斷是一致的,他認為外需難言實質性改善。
“整體來看,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速為-9.6%,仍處于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外需前景不容樂觀。此外,3月份貿易順差繼續收窄,對一季度GDP有所拖累。”李慧勇說。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表示,現在中國出口良好增長不具有可持續性,美國很可能下半年開始加息,美元又將走強,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也將升值,這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影響;此外,此前加強外匯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對出口企業有影響。
李慧勇認為,未來有兩個因素會影響進出口數據,一是全球經濟復蘇低于預期,IMF下調2016年增長至3.2%,僅比2015年高0.1個百分點。未來仍有可能繼續下調。二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針對中國的貿易爭端增加,影響出口。李慧勇的建議是,仍要通過加大通關便利加大金融支持,同時加大減稅力度來穩定出口。
經濟拐點來臨?
實際上,3月外貿數據的快速上升的原因和可持續性并不是分析師最關注的,他們討論的重點是外貿回暖給當前的經濟回暖會增加多少砝碼。管清友將此形象地比喻為二季度經濟反擊戰。
他表示,從宏觀面來看,二季度經濟、通脹和匯率三個核心變量都相對穩定,這是個難得的反攻窗口期。之所以說難得,是來自三個“巧合”:1、前期刺激政策遇上開工旺季,增長回暖;2、寒潮天氣消退遇上大宗趨穩,通脹趨穩;3、內部經濟企穩遇上外部加息推遲,匯率穩定。
管清友的判斷十分明確,外貿反彈為二季度經濟復蘇再下一城,經濟反擊戰已經開始。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也對經濟復蘇趨勢持有相似的看法,“當前迎來的不僅僅是短期經濟增長復蘇的拐點,還是長期經濟趨勢下滑轉向平穩的大拐點。”他說。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認為,中國經濟的L型拐點已至。
在上述分析師眼中,二季度是經濟復蘇的關鍵時期,不僅要盯緊各項經濟指標,宏觀政策的調整和連續性也是二季度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比外貿數據早兩天公布的3月CPI也顯示,物價的上漲加上PPI中的出廠價格由負轉正,都顯著需求逐步好轉,這對于已經持續加碼半年之久的宏觀政策來說,無意增加了幾分調控空間。
僅就貨幣政策來看,2014年四季度以來,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復雜多變,面對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經濟下行和跨境資本流出壓力,央行共進行6次降準和6次降息,并配以公開市場操作和結構性工具的使用,適時、及時、合理地選擇政策工具,為穩增長、防風險、調結構提供了合理的金融支撐。
相對于3月豬肉和蔬菜價格上漲引起的對通脹的擔憂,連平則明確表示,經濟在剛剛出現回暖跡象之時,仍要對工業領域的通縮壓力保存高度關注。“未來防通縮與控通脹應同時并舉:一手應注意管理貨幣供應快速增長下消費領域的物價上漲和資產價格泡沫抬頭,另一手仍應維持合理的流動性水平以促進工業領域通縮狀況的持續改善。”他建議。
“貨幣政策應適時走向中性,以尋求穩增長、調結構與抑泡沫、降杠桿之間的平衡,防范市場短期可能出現的系統性突發風險以及抑制中長期金融風險隱患。”連平說。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也認為,首先貨幣政策需要適度寬松;其次,在改革方案推出時需要系統論證,特別是金融改革方案推出時,需要系統分析由此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
李慧勇則將經濟增速走勢變化、經濟政策調整以及資本市場走勢變化三者放在一起進行觀察。在他看來,經濟悲觀預期改善與資金面支撐減弱可能結束連續兩年的牛市而進入調整期。
重陽投資總裁王慶認為,伴隨著經濟結構轉型、低效資產逐步退出、金融系統杠桿不斷出清,2016年點中國股市將呈現結構性牛市的格局。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則在13日的報告中稱,出口和發電量大幅上漲,經濟回升將持續到三季度。他認為,股市的春季攻勢已經開始。
2016年一季度經濟的成績單將在4月15日公布。管清友的預測是,一季度經濟預計在6.7%左右,仍在繼續下行,但從3月的數據來看,經濟已經出現回暖跡象。
“上萬億PPP和1.2萬億專項建設基金的集中放款,地方政府缺錢的狀況大為改觀,此外隨著發改委工程包的陸續批復,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加強;另一方面,二季度經濟是傳統的旺季,一是項目陸續開工,水泥價格已經連續三周上漲。二是半年財政力度繼續加大,二季度財政支出的占比從過去的22%上升到25%左右。”管清友說。
外貿數據的逆襲,對于中國經濟來說,這是對經濟最實實在在的支撐;在分析師的眼里,他們看到的是二季度經濟回升的動力,希望從中尋找到中國經濟的詩和遠方。
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