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和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國三大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債券凈發行量為4070億元人民幣,創有記錄以來最高。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趙揚在研報中稱,今年發行的政策性銀行債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將被用作基礎項目建設。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更有力的準財政寬松政策。他還表示:
相信政策性銀行大規模發行債券的現象將持續,而官方的財政赤字可能將達到GDP的4%,這也將抵消政府賣地收入下降和地方政府債務約束所帶來的影響,總體財政政策將更加寬松。
通常情況下,央行和財政部向政策性銀行注資、提供流動性支持,貸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有助于加大基建投資以及穩增長。任澤平分析稱:
政府通過政策性銀行進行類財政政策刺激,而無需大幅提高財政赤字。央行可以通過對政策性銀行定向寬松來為重點項目提供信貸支持,而無需大幅全面降準降息。
央行、財政部注資政策性銀行類似定向QE。如果這些資金用于穩增長基建投資,相當于定向QE刺激基建投資貸款。如果這些資金用于購買地方債務,相當于間接、定向QE,債務貨幣化。
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經濟組組長朱振鑫表示,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向郵政儲蓄銀行等定向發行專項金融債,中央財政對債券利率的90%貼息,實際融資成本(含稅費、管理費、手續費等)約為1.2%,所籌資金用于建立國開發展基金和中國農業發展建設基金以支持重大項目建設。
中金研報進一步估算了規模,以財政貼息為杠桿,通過政策性銀行發行專項債券支持基建投資的力度加大,發行規模料將是去年8千億元的兩倍以上。朱振鑫預計,2016年專項建設基金規模有望達到2萬億。
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