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產能過剩行業關停會形成一批下崗分流人員,但就總體而言,所引發的問題是可控的。
目前,煤炭、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存在著較為突出的產能過剩問題。對此,政府和企業都在進行相應調整,一些產能過剩的行業也在逐步關停。譬如,2016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時指出,過去三年已化解鋼鐵9千多萬噸、煤炭2億多噸產能,對于應依法關停的十三類落后小煤礦,必須在2016年落實到位。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上述行業大都集中在采礦業以及與礦產相關的制造業。其中,采礦業包括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等7大子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包括煉鐵、煉鋼、黑色金屬鑄造、鋼壓延加工和鐵合金冶煉等細分行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則涵蓋了水泥、平板玻璃、陶瓷制品制造等細分行業。這些行業不僅產能過剩,經營狀況也堪憂。
從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額來看,2015年前11個月,采礦業累計虧損873.8億元,虧損額比上年同期增加34.1%;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虧損1224億元,虧損額比上年同期增加134.6%;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虧損432億元,虧損額同比增加31.8%;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虧損411.9億元,虧損額同比增加60.5%。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值方面,2015年前11個月,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8.7%,且自2015年2月以來一路下降。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同比下降16.1%,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下降19.9%。與礦產相關的制造業方面,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2.5%,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同比下降2.6%。
毋庸置疑,產能過剩行業關停會對就業造成沖擊,也會藉此釋放出一批勞動力。推動力量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國家對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管理規定和產業政策,比如小煤礦的關閉及整改、鋼鐵行業的調整和重組,二是國內和國際宏觀經濟環境的約束。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自2015年8月以來已經連續5個月處于榮枯線之下,這是近三年來第一次出現如此困境。這一切表明中國的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優化,經濟增長動力亟需轉換。
一般而言,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是漸進調整產量和雇傭量的過程,以便市場主體擁有相對多的時間去應對挑戰。此番產能過剩行業的關停大都是基于政府政策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時點上的集中性,部分地區會面臨較大壓力。那么,產能過剩行業關停大概能釋放出多少勞動力?這是預判就業沖擊的前提。通常,在面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宏觀經濟不景氣時,小型和微型企業更容易受到沖擊,特別是對工業企業而言。本文所探討的采礦業、與礦產相關的制造業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來看都屬于工業。參照國家統計局對工業企業規模的劃分標準,小型和微型礦產企業屬于“規模以下工業企業”。故而要回答前面的問題,只需重點關注規模以下礦產企業及相關制造業。當然,這并不是說上述企業的從業人員必然會失業,也不意味著大中型企業就不會關停整改。
根據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計算,采礦業7大行業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的從業人數約為200萬,與礦產相關的制造業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的從業人數約為500萬,合起來大概是700萬人。具體來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80萬從業人員,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27萬從業者,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有20萬從業者,非金屬礦采選業有70萬從業者,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55萬從業者,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38萬從業者,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420萬從業者。上述細分行業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是產能過剩最為突出的兩個行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中的水泥、平板玻璃和陶瓷制品制造產能過剩也很嚴重。在產能過剩行業關停、整改過程中,未來幾年礦產開采及相關制造業將釋放出數百萬勞動力,這勢必會引發一些失業問題,其調整也將與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動力轉型相伴隨。
以上數據是就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做的估算,刨除了大中型企業可能面臨的破產風險和關停情況,故而只是一個保守估計。從總量上看,產能過剩行業共有2000多萬從業人員,其在地區和細分行業間的分布也很不平衡。特別是部分行業和地區,短期內會面臨比較嚴重的就業沖擊。譬如規模以上采礦業,山西有100多萬從業者,山東有80多萬,河南有70多萬,遼寧有50多萬,其他的四川、黑龍江、安徽、內蒙古、陜西、湖南、貴州等省份礦業工人也比較多。鋼鐵行業方面,河北、遼寧、江蘇、山東等省份也各有數十萬從業人員。上述地區在產能過剩關停進程中會面臨較大的就業沖擊,需要重視。
值得說明的是,盡管產能過剩行業關停會形成一批下崗分流人員,但就總體而言,所引發的問題是可控的。因為僅僅在1998–2005年這8年間,國有企業就累計有3300多萬職工下崗,而當前產能過剩行業關停雖會釋放出數百萬勞動力,但超過千萬的可能性不大。更何況,現在的人口結構和十年前已大不相同。確切點說,中國已于2010年左右進入劉易斯轉折期,勞動力的供求狀況已發生重大變化,即便是失業,也是結構性和摩擦性成分居多。
但話說回來,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們還得采取措施來化解由此引發的問題。首先,要繼續提升產業質量,優化經濟結構,注重發展第三產業,讓新興產業和業態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我們的研究表明,現在中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大概能帶來150萬個就業崗位,遠高于過去的水平。這得益于新興業態的發展和傳統工業的改造升級。其次,做好產能過剩行業工人的再就業培訓工作,緩解結構性就業問題。這里面臨的一個挑戰是,一些礦業工人接受新技能、新知識的能力和意愿可能沒那么強。尤其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由于井下作業環境苦、臟、累、險,待遇偏低,造成了從業人員素質也普遍偏低,在面對就業沖擊時,部分礦工可能會變成“喪失信心的工人”,進而退出勞動力市場。對此,政府和企業需做好相關的保障安排。第三,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勞動力市場,緩解摩擦性失業問題。可通過勞動力流動,工作信息的搜集、發布和共享等途徑來推動。第四,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推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化解周期性失業問題。第五,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現狀,適當通過勞務輸出紓解國內就業壓力。一言以蔽之,在產能過剩關停進程中,我們要做好相應的公共政策安排,通過轉崗就業、扶持創業、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方式合理安排分流職工,促使勞動力市場平緩實現新的均衡。
值得說明的是,產能過剩行業的關停最好是交由市場來自然淘汰。鑒于所牽涉的部門和地區利益較多,同時也需要國家政策的協調和導引,需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總之,在“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傳統工業的改造升級勢在必行,產能過剩問題也當逐步消解。由此帶來的就業沖擊,只要舉措得當,也能順利化解。
經濟觀察報 (作者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