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軍是太鋼集團某煉鐵廠的一名爐前工,2月底,耿軍的班長通知耿軍,“下星期停爐一周,全工段的人放假一星期。”前兩個月都只是放了兩三天,假越放越久,耿軍越發不安,他都不知道該用這一周假期來干嗎。與此同時,耿軍拿到了上月的工資條,依然被打了“八折”,到手3000多元。但這一切讓耿軍很知足,他說:“畢竟沒有輪崗,那就好。”
以前,太鋼一線工人原本都是“四班倒”
耿軍出生于1988年,2010年他義務兵退役,在排隊等待了兩年后,終于如愿以償進入太鋼,成為一名“正式工”。現在,他的工作是在鐵水中加入各種成分,以滿足不同的客戶訂單對“硅鋼”、“鎳鋼”的要求。他的操作室就在紅紅的鐵水上方,通過一個有蓋的小孔可以觀察下邊現場的狀況。每天與上千度的鐵水做伴,耿軍的衣服幾乎一直是濕透的。
在太鋼,生產線24小時不停工,因此一線的生產工人基本是“四班倒”。耿軍也一樣,白班從8點到下午4點,二班從下午4點到晚上12點,夜班從12點到早上8點,再加上一個“下夜班”。
他們一個班組配比是9個人,大家各司其職。耿軍說,現在一爐能煉80噸,一個班8小時煉4到5爐,一天下來能煉不到20爐。這樣的節奏很悠閑。
廠里現在的兩個爐子有一個已經停工了。耿軍聽同事們說,其實原來一直都是一個爐子,但是2002年左右的時候效益好,于是就“玩命往大擴”,新建了一個更大的爐子。那是一個“大干快上”的年代,生產的節奏很快,一天能煉50爐,是現在的兩倍還多。
“現在沒那么多訂單了,我們不想停工,以前還會預生產,但客戶到最后要不了,也就不生產了。現在干脆開始放假了。”耿軍輕飄飄地說。
現狀,職代會做出的“輪崗”決定
讓耿軍知足的是,他所在單位雖然在月底放假,并沒有像集團里有些廠子一樣“輪崗”。今年1月,太鋼召開了第十七屆職工代表大會,會上做出了“職工內部休假及階段性輪崗”的決定。根據決定,輪崗是指單位或工序、崗位在階段性停產或不滿負荷生產的情況下,安排職工輪流上崗作業。
簡單來說,由于要關停一些設備和生產線,因此部分員工需要輪流上崗,每人上一個月,休三個月。此外,在輪崗期間,職工不能外出兼職或全職其他工作,必須做到“隨叫隨到”,如果不來就算曠工。這一決定剛公布就讓整個集團炸開了鍋。但是每個人都明白,這是必然的趨勢。
耿軍現在能賺3000多元。他說,“勉強夠活吧”,他懷念剛進廠的時候,每個月能拿到7000元,是現在工資的兩倍。
太鋼的形勢讓耿軍擔心,“我報了個英語班,如果哪天飯碗丟了,自己也好再找個工作。聽說現在好多工作都要求會英語呢。”耿軍說。
探因,封爐再點火要花費1000萬-2000萬元
太鋼是目前全球產能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最先進的不銹鋼企業。年產鋼量超過1000萬噸,其中不銹鋼占比40%左右。
早期的太鋼與其他鋼鐵廠一樣,生產大眾化的產品。2001年,陳川平升任太鋼集團董事長,看到了不銹鋼的市場前景和太鋼的優勢,把不銹鋼定位為太鋼的主業。2004年,太鋼一躍成為全球產能最大的不銹鋼企業。2007年,太鋼不銹鋼產量202萬噸,實現出口50萬噸的愿望。那時,一噸300系的不銹鋼能賣到2.8萬元,400系的也有1.4萬元。如今,這一價格已經打了對折。300系的一噸1.3萬元,400系的不銹鋼一噸僅能賣到7000元。
同時,黑色金屬諸如熱軋卷板的價格縮水更加嚴重。2009年左右,一噸熱軋卷板大約5000元,去年一噸僅1000元,最近價格稍微有了些起色,一噸2000元。這樣算下來,一噸要虧300-500元。
事實上從2012年開始,太鋼的效益就在下行,2012年的總利潤從上一年的18億元銳減到10億元;與此同時,公司的營業收入在千億元以上。此后,太鋼的利潤逐年遞減,2013年為5億元,2014年為4億元,直到2015年,這一數字突然變為負數。根據2015年業績預告,本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近40億元。
為什么虧本也要賣呢?耿軍的領導在開會時候說,集團不能停產,因為“停不起”。與耿軍所在的生產線不同,廠里的煉鋼高爐一旦停產,封爐再點火就要花費1000萬-2000萬。而且一旦停產,也就失去了現金流,所有的員工也都面臨下崗。因此,“現在我們虧本也要賣,要占領市場,要獲取現金流,要承擔我們的社會責任。”耿軍的領導這樣解釋。
應對,為去產能開起電商
目前,太鋼集團內已經有個別工廠開始執行輪崗的規定。此外,還有部分員工實行“轉崗”,即原先在生產一線的工人調離生產崗位,轉而從事物業或其他后勤類工作。此外,太鋼還在距離太原市區40公里的陽曲縣建立了“生態農業園”,一批轉崗的工人也會陸續被安置到這里。
然而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如何消化產能,才是首要任務。在前不久召開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專門提到這一問題。他說,“過去兩年鋼鐵領域淘汰上億噸過剩產能,下一步要推進去產能。我們必須做到產能要去,但大量職工的飯碗不能丟,而且爭取讓他們拿上新飯碗”。在這一項目上,中央也增加了大量的財力,“對于一時尚不能夠做到的,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有能力進行妥善安置。中央已經建立了1000億元主要用于轉崗安置的專項資金,如有需要還可以增加”。
現在太鋼不僅在上海、廣州設有辦事處,并且還開到了香港和美國。出口,成為太鋼消化產能的一條路。而在“互聯網+”的時代,太鋼不僅與沃納斯、上海鋼鐵交易中心等國內有影響力的電商平臺合作,也開啟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太鋼鋼材電子商務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客戶可以對自己需要的貨源進行競價購買,這里信息透明、成交方便,甚至還“包郵”。
耿軍說他以前每天上下班時,經常被拉著滿滿當當鋼材的火車皮攔住,他就從自行車上下來,目送著這列火車緩緩開過,“嗚嗚”地鳴著笛,奔向遠方。這就像一種告別儀式,他的內心有說不出的神圣和自豪。可是現在,攔住他的火車皮變少了。耿軍說,他懷念大家一起等火車通過時的仰望,但更期待這座老城嶄新的明天。
相關新聞 武鋼為去產能職工分流舉行招聘會
武漢市19日舉行了主要針對武鋼職工的大型招聘會,讓眾多武鋼職工尋找到心儀的崗位,使社會企業招攬到優秀人才。
這場特殊的招聘會,是由武漢市總工會、人社局和武鋼集團工會等部門主辦。現場有330多家企業提供96個工種,共1.2萬多個招聘崗位。武鋼集團下屬廠礦職工組團參與應聘,身著黃色工裝的武鋼職工在招聘會現場格外顯眼。
近年來,鋼鐵行業產能過剩,企業普遍虧損嚴重。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曾公開表示,在去產能背景下,武鋼青山本部將逐漸減少產量;未來只能有3萬人煉鐵、煉鋼。武鋼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特大型鋼鐵集團,勞動生產率低、人工成本高是武鋼當前面臨的突出困難之一。在去產能職工安置中,除內部轉崗、內部退養等分流方式外,武鋼特意與武漢市相關部門聯合舉辦招聘會,幫助有轉崗意愿的職工提供更多就業選擇。
除40歲至50歲的職工群體外,招聘會現場還出現不少30歲左右的年輕職工。來自武鋼條材廠的24歲電氣工小周,現場投了8份應聘簡歷。小周說:“現在國企早已不是鐵飯碗,只要自己有技術,換個單位照樣能干出一片天地。”
受過職業技能訓練的武鋼職工,普遍受到招聘企業歡迎。長飛光纖潛江公司計劃招聘一批工程師等技術人員,為年底投產儲備人才,一上午他們就篩選出20多個合適人選。
據介紹,此次招聘會在前期問卷調查基礎上,結合武鋼職工特點,調配招聘崗位與服務,比如60%崗位可招聘“40-50年齡段”職工,提供電商、家政等轉崗技能培訓。招聘會共有上萬人入場,達成初步就業意向2000多人。
“當前新興經濟業態發展迅猛,對工作經驗豐富的人才十分渴求;另一方面,武鋼等大型國企富余職工較多,人力成本過高影響企業發展。”武漢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組織針對武鋼職工分流的招聘會,有助于緩解過剩產能行業職工“就業難”與用人單位“招工難”的雙重壓力,“今后還將繼續舉辦此類針對性招聘會,幫助去產能企業‘解壓’、社會企業‘解渴"。
北京青年報 文/新華社記者 李勁峰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