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業方面,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擁有899萬的員工,根據虧損企業員工平均5.6萬元的年收入,按照人均1500元/月的失業補助計算,職工收入下降約3146億,而目前中國人均消費傾向約62.6%,對2015年總消費的拖累約0.7%。如果按照全部虧損企業計算,這一數字為1.3%。
供給側改革的“喜”:
1)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對2015年經濟指標的拉動:固定投資僅0.5個百分點;消費僅0.7個百分點;
2)虧損企業的稅收貢獻本身較小,失業補貼最高共需要1618億;
3)銀行面臨的潛在壞賬小于撥備+年利潤。
“憂”:但面臨的挑戰仍大:
4)參考1998年去產能速度,若考慮存量在建工程,投資的拖累可能更大;
5)資產質量問題可能約束銀行放貸能力;
6)與1998年相比,本輪去產能周期缺乏新增長點。
“喜”:經濟能夠承受供給側改革沖擊
在極端假設下,我們假定工業企業中虧損最為嚴重的30%都面臨出清壓力,也將所有虧損企業都倒閉的情形作為一個對比。整體而言,供給側改革對投資和消費的拖累都相對有限,且參考 《關于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等改革指導文件,整個供給側改革的完成可能需要5年左右的較長的時間,整體風險更加可控。
虧損企業對投資的貢獻不足0.5%
根據我們的測算,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的固定資產存量約占整個工業部門的10%,假設固定資產投資與存量成正比(事實上這很可能高估改革影響),對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拖累約為0.5個百分點。如果我們把這個范圍擴大到所有虧損企業,其占工業部門比重約13.5%,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拖累約0.7個百分點。
虧損企業對消費的直接拖累也有限
在就業方面,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擁有899萬的員工,根據虧損企業員工平均5.6萬元的年收入,按照人均1500元/月的失業補助計算,職工收入下降約3146億,而目前中國人均消費傾向約62.6%,對2015年總消費的拖累約0.7%。如果按照全部虧損企業計算,這一數字為1.3%。
虧損企業對稅收的貢獻不大
從行業劃分來看,房地產、批發零售、銀行和煙草業是目前國家稅收的主要貢獻,而全部產能過剩行業占全國總稅收的占比僅不足10%。供給側改革從收入和支出兩方面同時對稅收產生影響。一方面,虧損企業的倒閉會減少稅收的基數,但事實上虧損企業享受稅收的優惠和減免,對整體稅收的貢獻有限;另一方面,按人均1500元/月計算,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如果全部倒閉,最高需要1618億的失業補貼(對比2015年財政支出17.6萬億),影響也可控。
銀行撥備+利潤足以覆蓋潛在壞賬
在極端假設下,30%虧損企業全部倒閉,其擁有的債務全部違約,這將會給銀行部門帶來2.9萬億的壞賬問題,給銀行部門帶來較大的壓力。但截至2015年3季度,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達到2.3萬億,銀行年利潤預期也超過1.5萬億,壞賬損失仍然小于銀行當前的撥備和年利潤水平,不會帶來系統性風險。如果供給側改革是在3年以上的時間長度中逐漸完成,根據我們的測算,對銀行的利潤拖累也相對有限。
“憂”:但仍有三方面的挑戰
如果算上存量在建,投資的拖累可能更大
在過去20年的經濟增長中,中國依賴于投資的拉動,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接近50%,遠遠高于發達國家不足20%的正常水平。而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這意味著大量的投資仍在建設之中。在1998-2002年的去產能周期中,紡織業等產能過剩行業的資產交付使用率上升至超過100%,意味著投資的大量減少。而在本輪的去產能周期中,如果未來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目前66%)重新回升至1998年周期時的高位水平(79%),那么對投資的拖累將會更大。
壞賬問題可能限制銀行功能的發揮
根據我們的測算,虧損企業的潛在壞賬風險小于目前銀行的撥備和利潤水平,系統性風險有限。但債務的壓力上升可能會影響銀行信貸功能的正常發揮,導致債務問題的加速惡化和對經濟增長的拖累。近期傳出的部分銀行對19個行業貸款進行限制或正是表現之一。
新需求從何而來?
在1998-2002年的去產能周期之中,雖然投資和出口帶來了較大的拖累,但最終消費(包括政府支出)出現快速回升,對沖了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而且隨著2001年加入WTO,外部需求的增長對沖了內部矛盾,使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期。但目前全球缺乏新的需求增長點,中國內部也面臨老齡化壓力,為達到“十三五”規劃中6.5%的增長目標,仍需要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
鳳凰財經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