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工業利潤負增長鏡像:礦老板叫苦沒人收礦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7
      核心提示:  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3554億元,比上年下降2.3%。這是繼1998年以來,規模

       
        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3554億元,比上年下降2.3%。這是繼1998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首次出現負增長。這背后,集中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國企利潤下滑嚴重,與此同時,采礦和原材料行業利潤下降成為工業利潤轉負的重要原因。而從降幅來看,私營企業壓力較大,同比下降明顯,動能不足。因此,在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同時,私營企業的變革也需要關注。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認為,工業利潤正在遭受需求和成本的“雙重擠壓”。第一重擠壓是,內需外需雙雙疲軟,缺少增長動力。另一重擠壓是成本的居高不下,企業成本負擔很重。
        
      2015年工業利潤的成績單不太好看。
        由于需求不振、成本居高不下的“雙重擠壓”,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出現了1998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其中,國有控股企業、采礦業利潤更是同比分別下降了-21.9%、-58.2%。
        多位業內受訪人士認為,應當反思大規模刺激帶來的“后遺癥”,從稅費減免等方面降低企業成本,加速過剩產能出清,實現工業的“騰籠換鳥”。
        
      雙重擠壓企業降利
        國家統計局2016年1月27日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3554億元,比上年下降2.3%。這是繼1998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首次出現負增長。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一增速在其意料之中。因為工業利潤正在遭受著需求和成本的“雙重擠壓”。
        第一重擠壓是,內需外需雙雙疲軟,缺少增長動力。“投資出現大幅下滑,消費雖有增長但不足以支撐整體利潤回升,外貿又大大拖了后腿,工業面臨的需求出現了明顯減緩趨勢。”
        另一重擠壓是成本的居高不下。大宗商品雖然價格出現了下降,但是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上升較快,企業融資成本、電力價格、稅收等也未出現明顯下降,企業成本負擔很重。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認為,工業品價格明顯下降也加劇了效益的下滑。數據顯示,2015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5.2%,降幅比上年擴大3.3個百分點,已連續46個月下降,對利潤影響嚴重。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企業和產品進入衰亡周期也是工業利潤下滑的重要原因。
        李錦表示,2008年之后進行的大規模投資讓一些重化工企業迅速膨脹,這些企業從發展周期上本來已經進入了衰落期,強刺激在短期內拉升了這些企業的發展,使其擴大了產能,也增加了其對投資的依賴,隨著刺激政策的收緊、產能過剩的加劇,這些行業目前正集中進入一個加速衰亡的階段。
        從產品生命周期看,2008年以后的投資也進入了衰退階段。“2008年的投資一部分進入了傳統領域,這是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另一部分投入了當時的新興產業領域,這些行業即使沒有產能過剩,經過這8年的發展也開始進入了衰亡期,利潤下降是必然的。”李錦說。
        
      國企、采礦業下滑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采礦業利潤下降高達58.2%,采礦和原材料行業利潤下降成為工業利潤轉負的重要原因。
        2015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比上年減少2354.4億元,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減少1110.8億元,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減少818.3億元,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利潤減少357.9億元,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利潤減少349.8億元。
        曹建海認為,采礦業利潤下降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是產量下降,其二是價格暴跌。
        “雙重擠壓”在采礦業中最為明顯。廣西一名鐵礦開采企業負責人羅先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其開采的55%品位鐵礦運到鋼廠一噸才賣210元,每噸礦中僅稅收就高達76塊錢。其中,國稅是19.2元/每噸,此外還有30多種地方稅。
        “另一方面,柳鋼等下游鋼廠相繼停產后,已經沒人收礦了,大量的鐵礦生產出來賣不出去,政府又給壓力不讓停產,像個泥潭一樣越陷越深。”羅先生表示。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企利潤下降得最為嚴重。2015年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944億元,比上年下降21.9%。
        曹建海認為,這和國企所處的行業領域有關,國企大都集中在資源、原材料等領域,大多是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國有企業更多地對應投資,而民企更多地對應消費,后者是比較活躍的,所以整體利潤還可以,民企效益普遍好于國企。”
        曹建海表示,隨著去產能的不斷推進,一定要創造一個公平有序的環境,根據市場需要和各類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來確定哪些企業退出。同時,國企改革也應加大力度
        “去產能過程中,地方政府會傾向于裁掉民營企業而保護國企,這將損害整個工業利潤增速的長期增長,一定要防止這種傾向。” 曹建海說。
        
      降成本與轉型迫在眉睫
        工業利潤的下滑仍在繼續,甚至加劇。
        2015年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167.2億元,同比下降4.7%,降幅比11月份擴大3.3個百分點。
        曹建海和李錦一致認為,工業利潤尋底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應當反思此前的刺激性宏觀調控政策,并在降低企業成本和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上多加施力。
        曹建海表示,此前對經濟的多次刺激扭曲了生產要素價格,過于關注短期經濟目標,而不利于長期經濟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這些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應也出現了遞減,應當引以為戒。
        他認為,現在亟需降低企業成本,首先應該大幅減免稅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研究全面推開‘營改增’,進一步顯著減輕企業稅負,這是一個好的信號,不過還應該考慮稅收征收方式的調整,比如從按產地征收向按消費地增收,或者改成消費稅,這樣有利于遏制地方政府盲目上項目的沖動。”
        曹建海認為,應當警惕PPP在做的基礎設施項目過程中的收費問題。同時,他建議加速推進要素的市場化。“土地、礦山應按市場來定價,不能搞審批制,利率的市場化和企業上市注冊制也應加快。另外,中國的工業地價已經超過美國20倍左右了,地產泡沫使得工業經營成本大幅提升,應逐步消除。”
        李錦認為,工業轉型升級的緩慢是企業利潤下滑的重要原因。在他看來,由于落后產業占據了大量資源,而新興產業、創新性投資并未進入大規模發展的階段,動力轉換方面出現了“青黃不接”。“今明兩年至關重要,一方面是去產能,另一方面是加大對新興產業投入力度,平穩地進行工業發展新老動力的轉換。”
        李錦表示,“國家提出的化解過剩產能的第一條原則就是市場倒逼,其實質就是用虧損來倒逼,對于連續虧損、進入衰亡期扭虧無望的企業應加速其退出。”

      21世紀經濟報道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