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中國經濟進入L型增長 將在底部運行三到五年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6
      核心提示:  中國經濟“年報”出爐,2015年6.9%的GDP增速符合市場預期。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盡管經濟增速保持平滑,但內部結構卻

       


        中國經濟“年報”出爐,2015年6.9%的GDP增速符合市場預期。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盡管經濟增速保持平滑,但內部結構卻出現明顯變化,一些代表新興產業發展和民生的數據表現良好,產業結構出現明顯調整。
        基于這些數據,昨日的資本市場和各大機構都表現出較為樂觀的態度。在對未來經濟形勢的研判上,市場基本認可了此前《人民日報》提出的L型走勢,認為中國經濟將在合理區間內運行調整較長一段時間,為下一階段的發展積蓄能量。
        有官方人士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7%并不是一個特殊而神秘的數字,GDP增速在略低于7%的合理空間不僅能夠支撐中國的發展目標,更為轉型爭取了空間。而對GDP增速“破7”,海外經濟學家也普遍表達了淡定之情,同時強調了改革的迫切性。
        
      市場接受L型增長
        中國經濟是否見底?對于這一問題,市場一直存在爭議。此前《人民日報》刊發的權威人士解讀供給側改革的文章稱,在當前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形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
        昨日數據公布后,業內人士普遍認可了這一判斷,市場反應也堪稱積極。A股放量強勁反彈,上證綜指大漲近百點重返3000點上方。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預計,2016年經濟會持續回落,并在年末出現觸底趨穩的跡象,本輪底部運行的長度將持續一年左右。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表示,未來中國經濟的L型增長會有三到五年,目前還沒到談復蘇的時候。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和多名專家昨日都強調了6.9%的來之不易和豐富內涵。統計局局長王保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5年全年GDP增長6.9%的數據并不低。在復雜的國際環境,國內結構性調整正處于關鍵時期,中國政府并沒有采用強刺激手段,通過改革實現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成果。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昨日表示,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影響中國經濟的一些要素在發生變化。這個發展階段就意味著我們產業結構要調整,往服務業、往高端的方向調整。這個調整的過程,就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可能還會繼續放緩。但在放緩的同時,就業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是不會發生變化的。
        從較為正面積極的反饋來看,市場對中國經濟改革和走勢的認同和理解正在加深。開篇所述官方人士告訴記者,L型的判斷極具藝術性,一方面顯示了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境外唱空機構所描述的硬著陸,另一方面也承認了客觀規律下的減速。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判斷對于聚集全社會的力量專注于轉型升級有著重要作用。“如果我們能快速走出L型,實現U型或者V型當然更好,但這些的前提都是中國政府不會再使用強刺激手段。”他表示,轉變增長方式是目前的首要目標。
        
      海外認可L型增長
        1月18日~19日,在香港舉行的亞洲金融論壇(AFF)上,中國經濟無疑成為所有與會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對于中國經濟增速創下了1990年以來的新低,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稱,中國經濟處于轉型期,增速下降似乎是無法避免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會對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威脅。他同時強調,中國的經濟轉型與改革不可避免,而政策的透明化可以更好地管理市場預期,抑制波動。
        “中國經濟不可能長期保持10%的增長,但也不可能長期保持低位。過去中國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但現在中國政府注意到應該以消費推動經濟發展,增加社會福祉,讓人們敢于消費。”伯南克稱。
        “(經濟增長數據反映出)政府有很強的決心要穩增長,6.9%這個數字,首先印證了新常態。”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稱,同時GDP增速數據也反映出經濟結構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靠需求端刺激投資、刺激工業穩增長的做法可能已經失去效力,“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就是創新,提高效率、勞動生產率以及減稅,要讓民營經濟或個人發揮活力。”
        瑞士銀行財富管理大中華區首席投資總監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一帆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GDP會呈L型增長,在投資下滑、消費業增長仍較溫和、出口偏乏力的環境下,今年中國還將面臨去產能的挑戰,整體宏觀經濟形勢可能比去年更嚴峻,預期GDP增速會下滑到6.5%。“財政政策今年可能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貨幣政策繼續保持寬松,但是硬著陸的風險比較小,整體會不可避免地在新常態過程中進行調整。”
        除了海外經濟學家對L型增長的基本認可外,投資人士也繼續看好2016年“買入中國”的前景。
        麥格理集團亞洲區首席執行官魏平(Ben
      Way)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如果你看一下中國的消費數據,也會注意到網上消費數據不斷增長。在“十三五”規劃中,有很多結構性改革,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新的投資者出現,中國仍然是一片投資的熱土。
        
      L型增長仍需投資托底
        受需求結構轉向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中國制造業在過去幾年內較為低迷,工業增速的下降和企業盈利水平的下降成為重要的病灶。
        去年以來,中央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思路,將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成本以及房地產去庫存等定為今年的主要任務。在出清過剩產能的同時,扶持具有活力的產業也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方面。對于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伯南克昨日稱,主要來自資源的重新配置,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
        盡管轉型升級是主要目標,但對于L型經濟走勢來說,托底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現有的投資抓手,尤其是民生、基建方面“補短板”的抓手,將是穩增長的發力重點。比如僅1月上半月,國家發改委就已經批復超過2000億元的基建投資項目,穩增長態勢明顯。
        貴州省政府參事、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在拉動經濟的傳統三駕馬車中,外貿出口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一直在“臨界點”上博弈,內需增長速度也比較慢,因此擴大投資仍是當前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支撐。
        在許多學者看來,目前中國正在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但這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在L型增長的過程中,維持平穩的增速有助于托底,而目前加大投資仍有不小空間,包括公共產品、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態環保產業等領域。
        胡曉登說,目前中西部地區與發達地區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差距很大,很多地方包括醫院、學校、養老機構等公共資源仍十分短缺,這也是加快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公共產品的責任主體是政府,但目前供給明顯不足,這一塊必須補足。”


      第一財經網站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