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央企為何一再刷新虧損紀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7
      核心提示:A股上市公司的業績預告相繼公布,中國鋁業(601600.SH)預計2014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163億元!這意味著,中鋁將成為

       
          A股上市公司的業績預告相繼公布,中國鋁業(601600.SH)預計2014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163億元!這意味著,中鋁將成為新一代A股虧損王。此前A股虧損紀錄保持者是東方航空(600115.SH),其在2008年巨虧138.28億元;2011年,中國遠洋(601919.SH)虧損104.5億元,“榮膺”當年虧損王。

          央企出現巨額虧損屢見不鮮,鞍鋼、中國聯通、中鋼、大唐等均在近年出現過巨虧。行業出現周期性虧損可以理解,但央企動輒幾十億甚至百億巨虧,董事會和股東代表(國資委)卻基本無動于衷,則值得深究。

          中鋁宣稱,2014年虧損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對部分長期資產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準備;二是電解鋁平均價格下降幅度大于成本下降幅度;三是對內部退養及協商解除勞動關系人員計提辭退福利費用。

          因國內市場產能過剩,中鋁關停了部分項目,這導致了大額資產減值。其中中鋁重慶分公司80萬噸氧化鋁項目投產一年即停產,計提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約33億元;中鋁寧夏能源集團下屬四家硅產業子公司全面停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14億元。此外,中鋁認為第四季度國際鋁價下跌15%,亦造成公司四季度巨虧。

          但國際同行的表現則讓中鋁的解釋顯得蒼白。美國鋁業(Alcoa)迎來了金融危機之后最好的一個財年,2014年全年營收239億美元,增長4%,凈利潤11億美元。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鋁曾單季度巨虧12億美元,其后進行了戰略轉型,比如削減成本,提升增值型加工產品產出,將產品線擴展到鎳、鈦和鋰等其他輕質金屬。

          中鋁的轉身則慢很多,主營業務仍然集中在氧化鋁、電解鋁等冶煉上游領域,沒有延伸到鋁材等加工領域。由于電解鋁等高耗能初級產品不允許出口,這導致國內產能過剩時無法從國際市場上獲得收益。可以說,中鋁的決策失誤和戰略準備不足,使其無法克服行業的周期性困難。

          中國遠洋與中鋁如出一轍。中國遠洋2011年巨虧104.48億,2012年依然巨虧95.59億,成為少數被ST的央企上市公司;而同期,全球航運巨頭馬士基則扭虧為盈,從2011年的虧損5.53億美元轉為2012年盈利4.61億美元。

          這同樣讓中國遠洋宣稱的“市場供需失衡、運力過剩”理由顯得有些蒼白:行業的確不景氣,全球干散貨市場運價下跌,但為何中國遠洋對航運周期的反應遠較國際同行慢呢?
      事后總結,中國遠洋的虧損與其過度擴張有關。2003-2008年是航運業的高速發展期,中國遠洋以高額長期價格簽下協議,但在經濟形勢陡降的情況下,中國遠洋被租船價格鎖死而無法脫困。風控意識薄弱,是中國遠洋擱淺的重要內因。

          在這兩組對標中,公司都遭遇了行業寒冬引發的周期性虧損,國外對標公司的決策層能夠迅速找到問題所在并果斷轉型,并表現出強執行力,故能在短時間內扭虧為盈,走上正軌;但中國央企要么轉身緩慢,要么向來缺乏風控意識,導致在周期虧損中無法自拔。
          就整體素質而言,中國央企的決策層并不差,也常在內部對標國外同行。但央企領導人與發達市場經濟體企業高管最大的不同是:如何定義企業業績?如何定義自我在企業中的地位?

          國外高管很明確,企業業績主要看利潤率、市場份額等經濟指標;央企領導人對所轄企業的業績定義則相對復雜,減員增效本是削減成本一大手段,但央企不能隨便裁員,哪怕再低效,也得“為了穩定”不死不活地養著,另外一些阻礙央企提升效益的“社會責任”也得擔著,不擔?組織部不會給你好果子吃。

          國際大公司一旦因決策失誤導致股東利益受損,高管被解雇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在中國,央企高管無需為決策失誤埋單。長久以來,對央企業績考核缺乏統一的量化指標,國資委推出EVA考核,算是一定程度的進步,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流于形式。

          另外,央企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落實者,承擔了很多政治任務。比如中鋁擴大產能、甚至收購非主營業務的云南銅業,就是落實國家對其做大規模的戰略要求。中遠董事長魏家福在企業巨虧后說“黨中央、國務院了解中遠,就足夠了”,其實是發自肺腑。

          但在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更加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今天,這絕非正常現象。政企不分,最終結果就是政治任務和經濟任務都完成不好。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改革號角已經一年有半,業界期待更深層次的國企改革。


       財經網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