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由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科技部火炬中心共同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經濟論壇在京舉行。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在主旨演講中深度剖析了中國經濟的現狀,并結合調研實例對經濟發展提出了建議。他認為,經濟勢頭正在變好,只要我們在創新這個方向上走,堅定步伐,保持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重視質量,重視效率,重視新人的培養,經濟會逐步地穩定上來。
厲以寧表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三季度數據顯示,我國第三產業的產值已經占到了GDP的51.4%。后工業化時期的特點之一就是第三產業的產值超過第二產業,占到GDP的50%以上。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轉折點,已經超過了50%。然而,我國的特殊情況是工業化并未完成。現在完成工業化主要是突出三點:第一,加快創新。創新才能夠支持我們不斷地走向高端的制造業,走向成套裝備的制造業;第二,必須在這個過程中繼續發展第三產業;第三,人才要更新。
談到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厲以寧認為,中國經濟沒有什么大問題,不要聽信國外有些人說中國經濟遇到了這個困難、那個困難。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因為要結構調整,要改變發展方式,要大力培養新的專業人才、熟練技工,這都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是短期內能夠奏效的。但是,只要方向不變,持續進行,會得到應有的成果。
他認為,經濟勢頭正在變好。經濟下滑的破解之道就在于創新,包括體制的創新、管理的創新、營銷方式的創新,也包括科技的創新。創新這個問題不是很快就能夠立竿見影的,它有一個過程。“只要堅定步伐,保持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重質量,重效率,重新人的培養,我相信經濟會逐步地穩定上來。”
厲以寧主旨演講實錄全文如下:
今天我要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和我們應該的努力方向做一些個人的闡述。
今年國家統計局第三季度的公報中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呢?就是第三季度完,我們第三產業的產值已經占到了GDP的51.4%,這有重大意義的。因為從人類經濟發展階段來講,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農業社會,那個時候第一產業占主要的位置,進入工業化時期。工業化時期第二產業的比重逐漸上來,結果第二產業占主要位置。后工業化時期,也就是第三個階段,它的特點主要在哪里呢?就是第三產業的產值漸漸壓迫了第二產業,三、二、一,以第三產業為主了,占到50%以上。在發達國家,他們經歷過這樣一個飛躍。所以,他們的第三產業現在在經濟中60%-70%,甚至比70%還要高。這就是后工業化時期的特點,但是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轉折點,已經超過了50%。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有中國的特殊情況。中國的特殊情況在哪?我們的工業化并未完成,我們仍然在工業化時期,我們要繼續推進工業化。這就是我們面臨的這樣一個特點。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什么呢?從一個大國來講,通常是這樣一個標準,就是高端的制造業,特別是成套裝備的制造業居世界的領先地位,我們離這個還有距離。我們的高端制造業其中很難說已經在世界居前列了。有些企業界同志跟我說,我們要更換設備,我們更換設備的時候,主要考慮什么呢?主要考慮是在德國買、意大利買、日本買等等西方國家去選購去,沒有人說,我們是在上海買、在哈爾濱買還是在天津買、北京買,沒有這樣的。這表明高端的制造業,特別是成套裝備的制造業,我們還有距離。我們只是制造業大國,還不是能夠在這方面具有領先地位的高技術人才。
這樣的情況告訴我們,盡管我們到了第三產業占到了51%以上了,而且今后幾年還會繼續上,這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工業化繼續完成。現在完成工業化主要是突出三點,怎么完成工業化?第一,加快創新。創新才能夠支持我們不斷地走向高端的制造業,走向成套裝備的制造業。這是當前第一個需要做的。
第二個需要做的,就是我們必須在這個過程中繼續發展第三產業,而發展第三產業的好處在哪里呢?它解決了就業問題。第三產業,這是當前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業的問題靠什么來解決呢?別看網上銷售,網上銷售解決了不少人的就業問題,也別看某些地方現在服務業,就是現代服務業加傳統服務業,仍然承擔了一大批就業問題。
第三,我們現在再出來高端界的,我們人才要更新。我們經常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沒有了,中國的人口紅利來源于過去廉價勞動力居多數。廉價勞動力現在枯竭了,現在雇人可難著呢,但是不要忘記,新人口紅利正在產生,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經常講農村,好象農民不種地了,他走出去做生意,特別是在土地確權以后,土地流轉在加快。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就發生了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大量的農民走向了小微企業,自己創辦的。這并不代表農村現在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地總有人種,你不種會有別人到這里來種。
我們在幾個省考察,比如我的家鄉是在江蘇揚州下面的一個縣級市叫儀征市,我到儀征市去看,原來那里的田都是很好的良田,在那里種地的。現在沒有了,儀征人到哪里去了?農民到哪里去了?到外面去幫人家理發、搓澡、修腳去了,因為收入高呀。儀征的田誰種?儀征的田蘇北農民來種。我在浙江考察,杭嘉湖一帶,農民不種地了,去做小微企業去了,經商去了,地誰種呢?安徽農民來種。地總有人種的,人得出去干別的事。我從貴州畢節剛回來,在貴州畢節也在反映,貴州畢節的地不是畢節人在種,有些不是,有些是從威寧縣、赫章縣的來種,還有云南來的人來種。不要怕這個,地有人種就行了,而且種能保證他一輩子種嗎?說不定過幾天又換了。這就意味著農村正在發生一個巨大的變化。農村發生巨大變化,農民在學技術。
我們在國外考察時,國外的農業學校,我在丹麥考察,我們就住在一個農業職業學校的中專性質的學校的宿舍,很好的一個宿舍,我們在那里住著。我們跟校長談,你這個學校培養什么呢?我這個學校培養的是家庭農場接班人,是培養這個的,因為家庭農場主年紀都大了,這個農場要移交給誰呢?自己的孩子必須懂農業技術、懂管理經營的,這個情況正在發生。我們在幾個地方都看到農村在辦各種培訓班。辦培訓班是什么人?第二代農民,準備接他父親的班來經營家庭農場的,這就意味著農民的知識結構在變化,這是中國未來的新現象。新的人口紅利從這里產生。
我們在外面考察的時候,職業技術教育這個熱已經起來了,職業技術教育在云南的楚雄,楚雄辦了一個大量的職業教育,把那些職業教育都放到那里去辦,提供很好的設備,向沿海輸送技術人才。我們在畢節考察,發現兩個情況是我以前沒有想到的,因為有兩年沒有去了。第一,畢節學院是一個大學,普通的大學沒有了。我們原來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為了支持畢節的高等教育,所以我們的教員在前些年都要輪流到畢節學院去教一段課去,這個學院沒有了,這個學院改成什么學院呢?貴州工程綜合學院,是一個職業技術學院,因為畢節學院的學生不好找工作。現在行了,百分之九十幾以上都是企業訂購了,它往哪里輸送人才?往沿海輸送。所以,職業教育正在起來。
過去我們到畢節考察,那是十來年前的事情,還沒有高速路,走的是省道、國道,兩邊的農村的墻上刷滿了字,口號標語。那標語一看,“不讀完初中,不外出打工”。我想不讀完初中,讀完初中,十五六歲就可以出去打工了。你得訓練,你讓他成年的時候學到一門專業技術,他的收入比現在高,中國的新人口紅利正在增強,這些就是我們的希望。
還有,我們怎么樣使制造業能更上一層樓呢?這就是依靠年輕人,年輕人正在大量地走,你們到北京中關村看看去,北京大學周圍看看去,新成立的咖啡館,每天都坐滿了人,至于是什么人?是大學生、研究生、年輕教員,還有中國科學院的一些研究者,一些年輕的研究員。還有民營企業家,在談些什么呢?談創意、創新、創業。美國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幾年前就登了,對中國將來的前景不是看現在的GDP增長速度,也不是看現在GDP的總量,而是要看年輕人在多大程度上卷入了創意、創業、創新的門路,這就跟30年前美國的情況一樣。當時比爾蓋茨這些人都是大學周圍咖啡館的常客,這就是中國的變化。所以,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信心。有這樣的信心能對第三產業占了主要地位,我們GDP的份額還要增加。當然,我們還要看到另外一點,就是光靠這個是不夠的,要有大量的技術人才、專業人才來做,參加創新的接班人。
現在的經濟情況和這個有矛盾嗎?沒有矛盾。現在強調互聯網,強調互聯網的精神,強調創新的驅動,都符合規律。因為中國現在正在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供給、需求兩方面發力。兩方面發力,能夠把我們的宏觀經濟搞得更好,這是重要的。因為西方主流經濟學在若干年前就是這個觀點,需求調節為主。因為需求調節是解決近期的問題,比如經濟過熱了,抑制需求;經濟冷了,刺激需求。多年來就是這樣的。供給的調節,長期不在主流經濟學的范圍之內。到什么時候開始提出供給方面的調節要加強、加重呢?是在70年代以后。70年代美國發生了滯脹,滯脹怎么發生的呢?因為主流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它沒有滯脹這個概念,總需求要么過大,要么過小,總需求過大,經濟就熱,總需求過小,經濟冷卻了。
70年代中發生了滯脹,滯脹怎么會發生呢?當時美國總統是尼克松,尼克松弄不懂這個問題,就請主流經濟學家來解釋,為什么我們現在發生了滯脹呢?主流經濟學家,也就是所謂的后凱恩斯派經濟學家,因為美國經濟中存在著兩大壟斷力量,一股壟斷力量是工會,工會控制了工資水平,形成了工資的剛性,工資只能漲不能跌,結論就是工人去罷工,這就成為經濟當中第一股壟斷力量。第二股壟斷力量是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控制了價格,價格只能漲不能跌,如果你跌了,就不賣了,不生產了,你這還不是有問題嗎?尼克松就問了,既然是這樣解釋滯脹的發生,你們說有什么對策呢?這些主流經濟學家就回答了,有,我采取這個辦法,跟小孩游戲一樣,小孩子有一種游戲叫蛤蟆跳,就是兩個小孩,一個在地上趴著,這個從后面跳過去了,改成這個趴著的又起來了,輪流跳,工資和物價兩種剛性在玩蛤蟆跳,現在怎么辦?一只手控制一個小孩,不讓他起來,跳一次就完了,兩只手,一只手控制這個小孩,一只手控制那個小孩,兩手都摁下去,跳不起來了。所以,尼克松采取了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是什么內容呢?新經濟政策就是說,工資供給以某年某月某日為準,不能再漲,摁下去了。第二,價格管制不能隨便漲價,以某年某月某日為準,兩手一起動,滯脹肯定會被摁下去。
美國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國家,這種動作違背了市場基本規律的,工資你能凍結嗎?工資凍結了,工人不干了,你缺勞動力了,所以只有偷偷地給工人加班費,這樣政策沒用了。你物價能凍結嗎?美國的市場經濟,一凍結,它不生產了,黑市交易,黑市買賣,物價不一樣上去了嗎?結果就沒有效了。尼克松后來因為水門事件就下臺了,繼任的總統福特、卡特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到了里根政府時代吸收了另一派經濟學家供給學派的做法,關鍵是增加供給。
增加供給靠什么?技術創新。沒有創新,沒有新的供給,沒有新的供給,市場打不開。所以,從80年代起,美國成為擺脫滯脹的國家。對我們近代來說是有啟發的。我們長期是需求方面的調控,需求調控是近期調控,因為它解決的是近期的問題,而供給調控是中長期的調控,中長期的管理一般需要好幾年,甚至十年。供給調控什么內容?三大內容:第一,部門結構調整。部門結構該淘汰的淘汰,這是部門結構調整。第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第三,技術結構調整,技術應該把新技術放在前面,這樣的話,供給的調控才能成。這兩個是互動的,需求和供給兩端都發力,這屬于一個中長期和短期、近期調控的配合,中國需要過這一關,這一關在什么地方?這一端從供給方面講,實際上就是國有企業改革要加快,因為通過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企業除了要害部門以外,一般的競爭性行業,應該采取改革是混合所有制的方案,中央的政策是很明確的。競爭性行業改成混合所有制,國有資本的限額沒有,沒有限額,因地因行業而異就好,這樣就可以把混合所有制推動起來。
推動了混合所有制,企業就有獨立生產經營,它來進行結構調整。結構調整,宏觀上的作用必須和微觀的作用配合在一起,沒有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者,這是沒法搞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應該看到,最近一些新的政策,新的政策上采取共享制度,就是職工持股制度,這個持股制度吸收了90年代的經驗,不吃大鍋飯,不是人人有份,是給骨干工人,把骨干工人穩住了,留住了,而且是非終身制,崗位變了,股權就變了,你不在這個崗位上,你持有的股權就有變化。這樣的話,你真正能夠調動積極性,共享經濟也能夠實現。
共享經濟的概念怎么來的?從經濟學中自然引申出來的。大家知道,在經濟學家中一個共識,物質財富包括利潤,是物質投資者和人力投資者共同創造的,既然是兩者共同創造的,就要問了,為什么利潤的分配只歸物質資本投入者所有,人力資本投入者的收入來自成本,成本中的工資部分,這就明顯不合理呀。你既然是二者共同創造的,為什么人力資本只能從工資成本中取得自己的報酬?于是就有職工分享利潤,用股權獎勵的辦法讓你來分享。這個都是一些重要的變化。所以,供給方面的發力要跟上,國有企業的改革要跟,國有企業才能成為獨立市場經濟主體。
我們對前景的看法,中國的經濟沒有什么大問題,不要聽信國外有些人說中國經濟遇到了這個困難、那個困難。不是,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因為我們要結構調整,我們要改變發展方式,我們要大力培養新的專業人才、熟練技工,這都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是短期內能夠奏效的。但是,只要我們的方向不變,持續進行,我們會得到應有的成果。
剛才休息的時候,在休息室里問我,你對2016年經濟形勢怎么看?我認為,勢頭正在變好。因為經濟下滑,它總要破解的。破解在哪里呢?創新,包括體制的創新,包括管理的創新,包括營銷方式的創新,也包括科技的創新。創新這個問題不是很快就能夠立竿見影的,它有一個過程。但是,只要我們在這個方向上走,堅定我們的步伐,保持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而重在質量,重在效率,重在新人的培養上,我相信經濟會逐步地穩定上來。就是開放,我們的觀念也變了,現在的開放和過去20年談開放一樣嗎?不一樣。20年前談開放,主要是引進外資,現在不是這個了。現在的開放是爭取國際上的聯系,重點在共惠共贏,我們幫助大家一起建設,我們的產能過剩也有地方去。所以,我們的觀念的改變是重要的,發展理念的變化,創新是排在第一位的。謝謝大家。
人民網-財經頻道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