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浙江、廣東、河南、湖南、四川等地發生多起儲戶銀行存款“失蹤”案件。沒有短信提示、沒有電話告知,幾乎沒有任何征兆,多則上千萬元,少則數百萬元的巨額存款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從銀行里消失了!
事件一覽
河北:2014年初,王女士就頻繁收到工商銀行石家莊建南支行的員工梁某的推薦和游說,說是工商銀行有一項高息攬儲業務,一年的定期存款可以拿到10%的年息,當時也是在銀行辦理了定存業務及U盾網銀。但2015年5月,王女士發現自己辦理的U盾是假的,而自己的1080萬元的存款也僅剩124元。
山東:顧先生在去年聽中介推薦,在山東省農村信用社博興縣曹王支行存款,除銀行規定利息外,還能額外得到高息。據說金額越大,貼息越高,于是顧先生存了500萬,貼息差不多有6%。但是今年存款到期,顧先生從浙江跑到山東該銀行取錢時,卻被告知存款單是假的。
浙江:2013年,儲戶張某,因能獲得額外利息,將200萬元存入杭州聯合銀行古蕩支行。后竟發現其存折上的200萬元存款莫名不見了。后經調查發現,該銀行共有42名儲戶發生類似的情況,涉案總金額達到了9505萬元。
你要的是利息,而別人要的是你的本金!
關鍵詞:貼息存款
從上面的案件中,我們發現一個關鍵詞“貼息存款”,就是銀行方面通過額外貼息的方式吸引大家來存款。那么貼息存款本身是個騙局么?也不竟然,銀行方面的確一直存在著“貼息存款”一說,屬于銀監會監管的灰色地帶,可以說是市場競爭的產物。具體操作就是銀行一邊高利息對企業放貸,一邊高利息向民間吸儲。
但問題在于,不法分子及某些銀行員工根本不管資金流向的安全性,繞過銀行正規審批程序,甚至故意詐騙將受害人資金投向風險較高的民間高利貸。而各別基層銀行網點,為了增加銀行業績,對“貼息存款”的默許與縱容,使得不法分子愈加猖狂。
好規劃理財師有話說
民眾對銀行機構有著天然的信賴,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銀行工作人員的特殊身份,銀行辦業務的安全性給受害人營造了一個安全假象。以上案件,無論銀行官方到底是無知還是有意縱容,廣大儲戶的利益被傷害是毋庸置疑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放任這些現象,最后受影響的還是銀行自身的公信力。到時候銀行引以為傲的廣大擁護者都不來支持你了,還談什么競爭。
最后,好規劃理財師還是要給我們最善良的老百姓說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千萬不要因為單純信賴某個機構,就覺得他家的產品都是安全的,咱們做理財投資,最終還是要落腳到產品本身。第二句話是:風險和收益永遠呈正比。
搜狐財經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