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周其仁:怎樣看中國經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7
      核心提示:中國經濟走勢高位下行,但高速增長也有代價。在四個下行拉力影響下,成本、債務和產能過剩三塊石頭顯現,其中制度成本成為了最

         

              中國經濟走勢高位下行,但高速增長也有代價。在四個下行拉力影響下,成本、債務和產能過剩三塊石頭顯現,其中制度成本成為了最堅硬的一塊。突圍的兩個方向:要么成本領先,要么與眾不同。依靠品質與便利、全球舞臺和中國人的韌性,在未來5年、10年的增長當有一席之地。
        我是1978年開始學經濟的,我學經濟學的時候并不知道經濟學家是一個很危險的工作。因為經濟學立志要研究人的行為,但人的行為很不容易研究,人常常有很多想法和要求。你看這次來講話我也很糾結,把話講的準呢,有時候不大好聽;要講的好聽呢,就不大準。所以我下面的話可能有一部分講的不夠準,有些部分呢就不夠好聽,要請各位寬容。

        激進中的中國經濟  高速增長也是有代價的
        1、經濟走勢高位下行
        總體來講全球經濟的走勢就是下行,準確講,是高位下行。2007年第一季度的時候,美國金融經濟危機還沒有發生,中國GDP的季度增長折成年率是15.2%,到今年三季度是6.9%。換句話說,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增長速度去掉了一半以上。自全球經濟危機以后,全球很多經濟都下行。日本也下行,但日本本來就很慢。可是我們原來很快,這么急速下來,這個挑戰要比低位下行難度要大。上山容易,下山難。上山很累,但是不容易失去控制;下山容易,不容易掌握好平衡。所以這是對中國經濟很大的一個考驗!
        2、高位何來?
        我剛學經濟學的時候,當時在做第六個五年計劃,我記得那時定的目標是爭取年增長5%,保證實現4%,“增五保四”。現在聽來這個數啊,包括今天說中國“增五保四”,全世界不知道會鬧成什么樣子。因為對我們來說,7、6就是非常低的,因為過去有十幾的增長。但是中國怎么能從“增五保四”到了10%的平均增長速度?高線可以到15%以上!
        第一波是包產到戶。高位的由來其實很簡單,就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過去為什么增長不了?因為有克服不了的瓶頸。80年代初我們上大學的時候,10億人口,8億農民,窮的飯都吃不飽。20%的人搞工業,搞城市建設,誰來買你的產品?這是當年的困難。怎么突破的?就是改革開放。包產到戶是第一波。包產到戶勞動力多了,允許辦民營企業,允許往工業走,允許把城市門打開,這是我們高位增長的第一個奠基之石。前幾天,杜潤生先生去世,引起很大的反響。很多從來沒有見過杜老也表示很沉痛。許多農村來的孩子和我講,要是沒有杜老當年挺的農村改革,我們不可能有今天。
        第二波是鄧小平南巡。放活的經濟經過80年代末的風波,還要不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當年很大的問題。鄧小平回答了這個問題,堅持改革開放,而且要堅持市場經濟,就是只有市場才能把各方面放活的力量組織起來。
        第三波是加入WTO。這一波最重要,就是在我們自己改革的基礎上,加入WTO,以政府和世界主要國家政府協定為保障,把不適應中國和全球市場連接的障礙系統地去掉。
        這三波重大的改革開放,就把中國國民經濟從“增五保四”,推到了高速增長的領地。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開放,這是國家真正成功最根本的一條。
        這個世界就是兩個海平面,中國在底部,人均不到200美元,而1980年美國人均GDP就到了12500美元,兩國的分配結構不同,我們儲蓄率高,落到中國人民口袋里的錢與美國落到人民口袋里的錢差80倍到100倍。如果不開放,美國在高海平面,我們在低海平面,會維持很長時間。鄧小平的厲害,就是打通兩個海平面。
        打通通道之后,發生了人類歷史上少見的一次對流。資本技術為什么會來?這里面有一個規律:資本技術越多的國家,它的收益率越低;對于資本和技術越稀缺的國家,資本技術來一點,收益率就非常高。過去不開放,資本技術來不了,一開放,改善了投資環境,資本技術就“嘩嘩”地來。鄧小平當年力主開放,主要看中這一條。我們要是完全靠自己積累,那得到猴年馬月。沒有想到的是,我們這個海平面還有大量的產出。經濟學家李嘉圖早就講過比較優勢,任何國家再落后,也有某些東西不那么落后。中國一開放,窮就是競爭力。同樣的產品,別人會做,我們也能做,而且價格低。
        我們的GDP從1979年到2004年平均增長將近10%,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貿易增長年平均16.3%,2010年我們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2013年我們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更重要的不是這些數字,是這場經濟革命顯著改善了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質量。
        3、中國憑什么高速增長?
        這種高速增長本身帶著挑戰,首先要弄清楚,我們到底靠什么?
        第一是借了全球的力。我們不是完全靠自己,不是完全靠中國人的優秀和苦干。中華民族一直很優秀、很苦干。我們是借了全球的力。
        第二是成本優勢,廉價勞動力。你憑什么借了全球的力啊?不完全是你工資低,因為沒開放之前工資更低、更窮。中國的成本優勢不是單向的要素優勢。過去我們是人很窮,體制成本很貴,很多事不能干。中國真正的秘密是勞動力價格很低,長期貧窮形成數目巨大的廉價勞動力。
        第三是改革急劇降低了中國制度成本,開放使中國參與國際競爭。過去我們的制度組織成本很高,改革開放是把制度成本降下來了,這是中國真正成本優勢的由來。
        第四是中國人善于學習,人力資本投資增長迅速,觀念、知識、技能和產品質量的進步。中國人肯學習、重視教育,重視技術。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傳承,再窮孩子也要念書,不能混。
        改革開放讓我們的體制組織成本急速下降,然后學習曲線上升,質量開始提升。我們主要靠成本優勢,這是我們的主打的武器。成本優勢是由以上幾項條件的配合,大體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舞臺上顯示國際競爭力。這是我們在世界舞臺發力的主要原因。
        4、中國經濟:高位增長的代價
        理解了高位增長是從哪里來的,我們還要看到高位增長給我們帶來的代價。
        (1)不差錢的宏觀環境
        出口、創匯、全球投資往中國來,我們曾經是很長時間內全球內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這是好事!我下鄉到農村時,我的師傅告訴我:人沒有遭不了的罪,但常有享不了的福。你說沒外匯很辛苦,朱镕基到北京的時候,中國外匯180億美元,搞了個并軌,一年漲了350億,達到500億美元。到現在3萬億外匯儲備,這是好事!
        問題是受得了嗎?外匯進中國你不能花吧?要換成人民幣就得跟商業銀行換,商業銀行跟中國人民銀行換,中國人民銀行拿基礎貨幣換。所以外資來的越多,順差越多,我們的基礎貨幣投放也越多。
        而且為了出口導向,我們要維持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能大幅上升。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升了,出口的成本就要上升,為了維持出口優勢,人民幣的匯率就不能輕易升值。不能輕易升值是什么意思?進來1塊美元,8塊人民幣要投出去。所以順差越大,外來投資越大,貨幣投放量就越大。所以就很快形成了不差錢的宏觀環境,錢少了不行,多了更麻煩。如果貨幣的投放量超過一個市場商品和服務的供應量,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就會起來。不是所有東西的價格一起起來,有些東西起的慢,有些東西起的快。這個力量是了不得的!因為它會讓相對價格發生顯著改變。
        價格發生變化,我們的消費行為就會變化,更重要的是投資行為也會變化。為什么現在流行找風口,因為這些年出現太多風口了。大量的錢投到有限供給的環節,價格就會起來,價格一起來,人就會形成預期,認為它還會漲,追漲殺跌,你看好它,它證明它會漲,大家再把錢投進去。金融的危險就在這里,因為它會自我證明、自我強化。
        這個游戲全世界很多國家都玩過。過去我們是沒機會玩,沒機會見價格瘋漲,現在土地、房屋、古畫、錢幣、郵票價格很高,就是這個道理。
        我曾經到新疆看過一頭羊,叫刀郎羊,比普通新疆羊高一倍,價格很高,最貴的種羊賣1400萬。我問維吾爾族一個老實的牧民,價格什么時候開始漲的?從06、07、08年以后,上門問價的人很多,價格跳躍的程度連羊的主人都不能適應。首先是5千元,2個禮拜后,5萬,15萬賣不賣?50萬賣不賣?牧民來不及反應,說不賣,不賣就漲。
        為什么把這么多精力從實體經濟引走啊?就是貨幣的力量,就是我們成功帶來的副產品。出口不好嗎?賺了錢不好嗎?創了匯不好嗎?問題是創了匯,還有一個貨幣機制要跟上去。我們基礎貨幣要跟著增加啊,基礎貨幣從央行發到商業銀行手里,還有乘數在起作用。商業銀行借給企業,企業再存到商業銀行,銀行再借出來。1塊基礎貨幣要頂好幾塊,加到一起就是一個宏觀環境的巨大變化。
        我給大家描述這個流程:這是外匯,無論投資來的還是順差來的,進到中國,基礎貨幣就得動。你想維持不升值,來1塊,8塊就要輸出去。輸出去,這個錢就要進中國國內市場。資產價格,特別是那些供應有瓶頸的價格就會上來,上來以后投資熱情就會轉移,人力資本的配置就會發生方向性、結構性的變化。像任正非這樣有定力的企業領導不多,扛得住這個資本力量的真是不多。沒有辦法,前后左右嘩嘩掙錢,那錢可是真的!他賺錢賺到你心里動搖。很多人開始都怕,金融、股票都是不干的,最后由不得你不干。很多人為什么沖進去啊?是前后左右都賺錢了,連小學同學都賺錢了,念書比他差的都賺錢了,憑什么落下我呢?一圈一圈的人轉到這些資產游戲里去。一不小心會沖到生活必需品上面,那就是通貨膨脹,那就需要調控,這就是我們這些年走過的路。
        (2)養成快贏與跟風的思維模式
        我們有4萬億外匯儲備,很強大,但它的派生產物就變成在經濟當中,我們整個產業界、企業界、社會喜歡快贏,喜歡順著風就往上沖,成了一個流行的思維模式,這就是我們高速增長帶來的一個代價。
        5、下行是市場的常有的道理
        (1)差額只是價格現象
        我們的廣義貨幣就是M2,所有的現金、存款放在一起算,你看增長多少!8年來,廣義貨幣絕對量增長了將近54萬億,同期GDP增長不到28萬億。差額到哪里去了,差額就變成價格現象了,它又不是平均分配,它是一重一輕分配。但哪一點是真在創造財富?
        (2)金融危機的根本是心理問題
        錢一多,相對價格發生變化,金融預期下面就是行為。亂投資,你擋也擋不住,人理性的時候很理性,瘋狂的時候很瘋狂,它會讓人進入到集體無理性,羊群效應。等醒過來后誰都不信的事在那個時間誰都信。這個事情不是一天發生的。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學家對他們的經濟進行反思,說“次貸”怎么燒了這么大一個窟窿,怎么形成的。IMF研究部主任寫了一本書叫《這次不一樣》,他根據金融史上800年數據研究發現,人類經常是犯了錯誤就忘掉,重復的犯,除了忘掉的沒有任何新鮮的,他最后解釋金融危機的根本是心理問題,人的心理有放大客觀存在的傾向,好的時候覺得會變得更好,差的時候覺得會變得更差。
        (3)理解市場經濟的兩面性
        舉個例子,北方的一個地級城市,因為有煤炭資源,煤價格好的時候,該市人均GDP能超過香港,政府有錢了就開始各種建設,要建世界的中心。于是水泥、鋼筋、貸款、勞動力都扎進去了,但有收益嗎?這個資產投資能回來嗎?什么叫過剩產能?這些年所有的企業都在鋪攤子上項目,別光以為市場經濟是非常溫柔的,它說翻臉就翻臉。看看美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到現在一萬億美元的“次貸”窟窿都沒有燒完。市場經濟有兩面,因為它是由人組成的活動,人的心理天生有點不成熟,好的時候把它看的太好,經濟下行了以后,人人捂緊口袋,不花錢不投資,于是產生蕭條。這是市場的常有的道理。
        水落石出 中國經濟從奇跡回歸常態
        1、經濟下行的四個拉力
        (1)全球金融危機收縮外需
        高速增長里頭隱含著下行,我們是依賴出口,美國一出事,怎么可能不受影響,你怎么可能一枝獨秀呢?我們出口每年都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長,2007年以前,2008年危機顯現效果,我們來不及笑話美國,我們的出口警報就來了,下跌20%。沿海不少省份的經濟、財政的收入就依賴出口,立即就下去了。美國市場出問題,美國政府去救,靠什么救的市?靠放債。政府的公共債務出了問題誰救?包括歐債的問題到今天還沒有收場。歐美都出問題,我們整個出口市場這個地基就不能支撐我們的高速增長,這是第一個下行拉力。
        (2)迅速丟失成本優勢
        第二個,高速增長也讓我們比較優勢成本迅速丟失,丟失的非常快。原來以為差80、10倍,為了支持中國高速成長的30年,就靠比較優勢成本,結果高速增長也是我們成本迅速抬升的年代。我們獨到性優勢還未形成,我們手里有什么東西,全世界非買你不可呢?開始有,但很少,兩頭夠不著,然后你在放眼全世界,印度、越南、朝鮮也開放了,他們比你的東西還便宜,他在你底下又拖了一條線,我們叫“全球三明治”,我們已經不是成本優勢最顯著了,我們的創新優勢獨到式優勢還不明顯,我們夾在中間,這是把我們拉下來的第一個理由。
        (3)“不差錢”侵蝕企業家精神
        另外就是這些年形成的“不差錢”思維。不要光看官府奢華,我們整個企業界產業界也夠奢華,根本不知道我們自己到底幾斤幾兩,到底能掙錢掙多久。我們花錢有的是本事,這也侵蝕我們企業家精神。為什么華為值得我們首肯,因為“居安思危”,堅持“奮斗者為本”。長期的艱苦奮斗,什么意思呢?你得弄清楚中國靠什么站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沒有洋洋自得的底氣,我們只不過是機緣巧合,窮了幾十年后鄧小平改革開放,它有一個憋久的水位釋放的思維,但是“不差錢”把我們引到了另外一條路上,正經的事情不做,慢活不做,工匠精神逐步消失。如果一個企業老板帶頭奢華,他會侵蝕到他周圍人,他最后會侵蝕到我們的員工。這個力量是把我們拉下的一個原因。
        (4)真實利率急升,引發“債務型通縮”
        最后一條是市場的力量。你看資產價格居高是我們是最大的危險,我不是說投資房產不好,投資房產沒關系,投錯了就錯了。最大的麻煩是,當發現資產價格好的時候,你會產生一個需求,很容易懂的,我借錢投的,杠桿原理,借錢有個利率,我投資的資產,無論地或者什么項目,它有預期,如果預期很高,借錢的需求就會高,這些年都驗證過了,誰買了房,家庭資產就上去了,問題是這個游戲永遠是確定的一個債務,應對于你想象的未來,萬一未來一變化,你就會發現你欠了很多錢,那個利息就會把很多人逼死,而且大家看好的時候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會把增生利率拉低了,你跟銀行借錢20個百分點挺高的,突然增加10個點,等到物價一下來,我們現在已經有40個月物價指數往下行,銀行利率是不變的,真實利率大大提高,那你過去借錢越多的,現在財務成本就把你吃死。現在很多地方政府的揮霍過后,就知道當家痛苦,一個地方現在幾百億不算稀奇,但利息有多少?現在天天發愁四處盤錢還利息,不還利息就會壞賬,就會追究責任,現在很多人打著算盤拆東墻補西墻,只要在任期內不爆出來就行。這個力量在企業界也是同樣的,我們整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當然首推我們的國有企業,很容易借到錢,但是對不起,真實利率包袱已經變重。
        2、三塊“石頭”浮出水面
        這四個力量就把中國的經濟往下拉,拉下來會怎么樣,水落石出,這次華夏基石十月論壇的主題叫“谷底重生”,谷底是什么?谷底是幾塊硬硬的石頭,對付不了這幾塊石頭,經濟是上不去的。
        (1)第一塊石頭是成本
        收入即成本,高速增長等于高速推高成本。好的時候,一塊地都要搶,這個地價格不起來嗎?原料、能源、材料、技術。你花錢買過來,就是你的要素,等市場一下去,硬硬的石頭頂人。比如我們HR不能光學會怎么招工,你會不會裁人。我們企業現在有多少消化成本的手段,收入就是成本,今年的收入就是明年的成本,這是經濟學的鐵律,所以收入漲的越快,就是成本長的越快,市場一翻臉,麻煩了。我們現在很多鋼鐵企業都快被庫存給急死了,進了很多原料,以為鋼價還會漲,市場一翻臉你買的東西是你買的,會不會消化,會不會處理?
        (2)第二塊石頭是債務
        通脹和負利率刺激借貸需求,普遍推高負債率。好的時候杠桿是對的,你不利用杠桿很難把你的資產表做上去。問題是拐點到的時候,你應對的了嗎?為什么那么多企業界朋友要跑路,要跳樓。他不明白自己為什么借了這么多錢,好的時候預期撐著,借多少錢放進去只能變更大的財富,為什么會借,拍拍手,幾個短信就幾千萬,幾個億這么來往,這是好的時候。翻臉的時候,市場是會翻臉的,支持市場現實價格的不但是真實的預期,真實的要素,還有人們的想象,想象是會變的。
        (3)第三塊石頭是產能過剩
        現在什么企業最困難?他賣的東西價格已經不行了,跟他賣同樣的東西的企業產能逼著他要降價,他買的東西還沒有相對降很多價,很多企業就是這樣死的。因為企業都是投入產出過程,最難處理的是這個東西,你相信只要下行,所有要素價格都跌了,問題你能撐到它跌下來的哪一天嗎?
        3、體制成本最堅硬
        這個成本分兩類:一是市場競爭形成的成本;一是由政策、法律等體制規定的成本。
        有的成本不完全是企業自愿付錢形成的成本,我把它叫做體制成本。從1995到2012年,名義GDP(不是去掉價格指數的)長了8.6倍,工資總額長了8.8倍,稅收長了16.7倍,政府收入長了18.8倍,社保繳納增長了28.7倍,土地出讓金長了64倍,還沒有算上管制審批和被貪腐的。
        李克強上任以后,就是抓這個事。砍掉了很多成本項,后來他一看還是不少。這是哪來的,沒有多少是計劃體制留下來的,都是高速增長為了維持平衡導致。你看看社會管制成本、腐敗成本增長了多少倍?沒有統計數,經驗估值至少比GDP長的快。這都是中國產業界承擔的成本,導致中國企業整體競爭力的下降。
        兩個突圍方向 要么成本領先,要么與眾不同
        1、支點:中國人可靠的韌性
        30年市場化改革,一部分人嘗到先富起來的甜頭,曾經滄海難為水。但我們不可忽視我們這個民族特性。
        我曾經遇到一對企業家,他們做了一輩子的生意,退休后我觀察他們的生活,他們最開心的事,就一件事,回想當年誰跟他競爭的時候失敗了,這是人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何況你還有超越的動力。中國人有韌勁,我對我們這個民族觀察很多年,中國人是好的時候表現很差,差的時候表現好。
        中國五千年,誰也不能把我們滅了。
        2、兩大市場機會
        (1)品質與便利
        我們不要被所謂的過剩產能嚇著,我們晃晃蕩蕩做生意的人太多,所以過剩。我們這么多人出國買東西,你到海關看看,全是中國游客,海關免稅商店掛一個大牌:“白色戀人”限購5盒,就是一個餅干,多少人去搶。只要精心做產品品質,精心做服務,市場空間還是巨大的。
        為什么我們喜歡買德國的和美國的產品?是過剩產能?我們有多少水龍頭是關的緊,多少門窗關的嚴的?拿一個德國“雙立人”指甲刀比一比,我們指甲刀產量嚇人,便宜也嚇人,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我們東西不夠不如外國質量好。
        國內經過高速增長,已經形成了中產階級,形成了對品質有要求。為什么蘋果那么貴在中國賣的好,我們這方面是供不應求,不是產能過剩。我始終認為我們要把好字放到前面。不好,你要嗎?從這個角度我們產品的品質有一個巨大的上升空間,不要說你在發明新的東西。
        再就是我們對便利性有越來越高的要求。服務業就是解決便利問題的,我們差的遠。旅游這么好的市場,看看我們的旅游服務,和國外比真的是差距非常大。不要說中國沒有市場,20年高速增長形成的國內需求,現在每年10個點的社會零售商品額的增長,里頭有大量商機,問題是有多少人在認認真真做產品。我看會有“新一波進口替代”革命發生,海淘、外購,出國大媽去買這買那,一定會刺激國內產業界做出靠近品質的東西,形成又一波產業替代,產品替代,市場替代,這一條看我們的前景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以材料、工藝、流程、產品品質與品類、服務便利與商業組織方式的創新,以持續提升的人力資本驅動生產率進步。
        (2)全球依舊是大舞臺
        國際市場怎么樣?我剛才講了美國現在也不穩,升息為什么落不下來,因為美國的復蘇還不穩,歐洲看不到名堂,日本就沒起來過。全球不行了嗎?
        2007年全球發生一個最重大的變化,全球總需求當中發達國家的份額下降,新興市場的份額上升,7個發達國家2007年占全球總需求68%,現在降到48%以內,但是我們整個的出口,我們的外向經濟,我們國人腦子里的世界觀主要還是發達國家,我們沒有多少力量在新興市場去攻城略地。
        我們去訪問法國,一家電子產品公司,法國老總出面接待,他拿一個名片,我一看名叫趙國華,我以為是中國人。我問他為什么叫趙國華,他說對中國市場有興趣,他讓他手下中國的雇傭花很長時間,才找出這么個名字來。我們反過來要反思我們對人家有沒有興趣。我們經歷了漫長的農業文明,還有“天下中心”后遺癥。你到印度去看看,那個市場很大,有多少人在那邊攻打,我訪問過幾趟印度,一家公司只有老板的屋里有空調,我們空調的產能過剩,我們為什么去攻印度市場?生活習慣不同,語言不同,法律、人文不同,我們要學會去適應,要像華為那樣真正走出去。
        我今年去訪問南美,主要看到的只有華為、銀聯這、聯想三個企業的logo。世界很大,市場空間很大。我們制造能力強,但是市場能力與之不匹配,所以不要說沒有機會。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挺好,但是需要地面部隊,沒有地面部隊,這個宏偉的戰略是很難落地的,得一個個市場去開辟,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去接,一個單子去攻。不能說我們沒有發展空間,不成立。
        總而言之,中國與發達國家平均收入差距還有10倍,人均收入不過全球第85,尚有不小的比較優勢;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中國可開拓新市場的潛力巨大;中國開放所累計的人力資本、先行者經驗,還有釋放、放大的余地。只要我們的外向經濟出現升級,也一定能支持經濟轉型,形成利好。
        3、以色列的啟示
        把產品做好了,還要加上創新。未來的成本還會升,如果再沒有獨創性優勢,就會遇到印度,越南、東盟國家的挑戰。中國的成功喚醒了很多國家,不就是改革開放嗎,那我也改革開放。越南我還沒有機會去,但聽去過的人回來講,他們聰明、苦干、能干,越是過去體制成本太高,降下來以后,他們的成本優勢比我們顯著,我們唯一的辦法是往上打。
        以色列我是跟正和島的一幫朋友一塊去的,深受觸動。以色列才多少人?800萬人,自然資源匱乏,整個國土面積比北京市還小,而人均GDP3.5萬美元,是除美國、中國之外在納斯達克上市最多的國家。創新的力量中國如果不發力,不跟隨著增長,不把這個力量積累起來,將來靠什么在全球立足?
        4、兩個突圍方向
        (1)毛巾擰水出成本
        中國經濟的方向就是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成本曲線上升了,國家靠改革把體制成本降下來了,企業要好好練內功,毛巾擰水出成本。
        學學人家華為,把流程改造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很多企業我去訪問過,那是什么水平?我們要把所有廢余動作去掉,錯誤的環節去掉,消化成本永遠都有可為。何況是信息技術給我們企業節約成本。下降成本是一個主攻的方向,消化債務,處理好不良資產。
        打仗哪有不傷兵的,哪有不死人的,所以你得處理傷兵。我們要交流處理傷兵,掩埋尸體的經驗,你不處理傷兵,以后誰給你打仗?我們現在好了,傷口流血化膿,換件新衣服,穿件新軍裝,假的!傷口你要包上,尸體得埋掉。陳毅沒有參加長征為什么能當元帥?留守部隊,不能走、拖不動的傷兵,全部交給陳毅,所以他有戰功。我們企業里面有陳毅同志嗎?光看好的,光看戰略,光拿那個大的,背后的事情難活有人干嗎?
        石頭就是石頭,宏觀上松一松,放點水,石頭被蓋住了,但是它還是石頭。
        (2)成本曲線新空間推移
        成本總會上升,人均收入提高是趨勢。如果順利,2020年中國會變成高收入國家,成本總會上去,那你生產更高價值的東西,你得把這個成本曲線移到新的空間去。蘋果的雇員沒有10萬以下的,它有能力進入新的發展空間。
        講來講去就是當年商學院的兩句話,“你要么成本領先,要么與眾不同”。你真能與眾不同,你成本上差一點也沒關系。你如果還沒有與眾不同的能力,你要把重點放在成本的控制上。如果既不能成本領先,也不能與眾不同,那我們就要與這個偉大的經濟時代告別。
        很多時候我們咬咬牙,熬一熬,就會在未來5年、10年的增長當中有一席之地。今天我講的不知道有沒有價值,僅供各位參考。

      共識網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