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任志強:去庫存或需放開政策,不限制購買第三套住房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7
      核心提示:11月18日,北京華遠浩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在“《財經》年會2016發表觀點。夜話一:房地產+:尋找新利潤增長點”上如

         

             11月18日,北京華遠浩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在“《財經》年會2016發表觀點。
          夜話一:房地產+:尋找新利潤增長點”上如此表示。政府為什么要急于消化庫存呢?任志強表示,“是因為沒有投資GDP就掉下來了,怎么讓GDP上去呢?那就加危改吧。但是,這樣是不是又增加了供應量、減少了需求呢,這不是矛盾嗎?

          所謂的棚改里,50%的人房子是不錯的,并不是危改。這邊減少需求,那邊增加供給,怎么能把庫存消化了我就沒搞懂。”他表示,其實按照國際慣例來說,一個城市也必須有一定的庫存。如果一個城市沒有6—8個月的庫存,民眾想買房子的時候發現沒了容易造成恐慌,如果沒有一定的庫存就亂套了。“國際上來說,一般有10%的富裕量。”那么,消化庫存到底要用什么辦法呢?

          任志強建議,可能需要放開政策,不限制購買第三套住房。“其實,還有一部分潛在的住房需求有待激發,就是放開二孩的政策后,也許有很多人愿意買房子,如果新的孩子生出來,短期之內可能還會有點微漲。如果再過一段時間二孩政策還不落地,要解決庫存就會變得很難。政策選擇的時機對不對,對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

         任志強說,我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保障性住房是什么。我們有一部法律是1995年生效的,叫《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這部法律上沒有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只有商品房的概念。有一種在法律上規定開發商不能干的,但政府可以授權,就像北京有各種名義的保障住房,一種是拆遷房,擱到保障房里,拆遷就是拆遷,拆遷有的人是極富極富的,有可能是很窮很窮的,但被列在保障住房里。

          第二種叫廉租房,這種也沒有弄好。通州有一些廉租房,不知道租給誰,要租給城里人,上班不方便。還有一種叫自住型商品房,誰能找一個上位法,說明什么叫自住型商品房?沒有。也沒有上位法說清楚什么是保障性住房。沒有。在發達國家,比如英國、美國,他們的保障住房從來就是和市場分開的,因為他們沒有權力用行政手段去干涉或破壞市場,所以,必須在市場之外弄保障性住房,或者叫做有目標、有約定性的,類似于解決最困難家庭的住房。

           《聯合國的人權公約》里提到要保障適度居住權,就是保障居住權利而不是財產性權利。2008年溫總理有一個政府工作報告,開始提出“居者有其屋”,后來人代會對這個報告表決時,做了14處修改,改成了“居者有其所”,“屋”的意思是這個東西歸我了,“所”是居住權,有地方呆就行。按照“居者有其所”的說法,應該說所有的保障房只有一條,保障租不起房子或者租不上房子的人。

          按照《聯合國人權公約的概念,你租不起房子,政府給你解決,低租、廉租、免租,但絕不是保障財產性權力。但我們現在用了一個沒有上位法的、很混亂的保障性住房的概念,所有的東西都往一個筐里裝,甚至包括棚改、危改,改窮了叫保障,改富了也叫保障?

          北京1991年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很清楚的概念,三級以上的房子(一級就是最好的,二級是有點毛病還可以修的,三級是快不行了,四級是維修也可能出危險,五級是快要塌了)超過70%,才能算危改項目,如果50%破房子都不能算危改。現在的所謂棚改,70%的好房子,30%的壞房子,也都危改。你們可以看看很多城市,所謂的舊改,也都放在保障性住房里。舊改跟危改是不一樣的,有些房子好著呢。所以保障性住房到底保障誰,保障財產權還是居住權,連保障誰都搞不清楚。

          剛才說政府要買一部分房子去庫存,我一直沒搞懂,保障性住房不是商品房,現在開發商建的是商品房,是有土地證的,有使用年限的,而那些保障住房沒有年限,沒有土地證,土地是國家的。這個矛盾怎么處理呢?我就沒搞懂。從法理上來說,政府買來了以后,到底給什么證,怎么搗騰這帳呢。

          總之,庫存大量增加,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用棚改的方式破壞市場,棚改大量的是安置拆遷戶的。比如一家人,原來可能有三間房子,家里有父親一代,自己一代,兒子一代,拆遷的時候可能給了三套房,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拆遷就發了大財了,然后一部分作為二手房進入市場了。我無論如何也研究不出來,這部分房子統計在哪兒。我可能能研究出這個有多少需求,但那邊突然多出來30套,哪個統計局的年鑒上,通過實物拆遷轉入市場的房子能計算出來,統計局說統計不出來,因為那部分房子就沒在開發里。怎么能不大量產生存量呢?我們把商品房和非商品房混在一起,用市場的辦法承擔保障性責任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保證。

          比如北京,有一種叫自住商品房,加了“自住”倆字以后,就變成了政府權力,全國大概只有北京有。這個自住商品房就得按照他的價格賣,還要經過他的審批,但突然出現了棄購,一大批房子沒人申請,政府不管了,政府說你可以轉成商品房,就按照這個價愛賣給誰賣給誰,我就不管了,這叫什么政策呢?地價最新拍的7.5萬,那邊還有一堆保障性住房、低價房,這是政府出錢干好事,還是把這個錢轉化到那些購買商品房的消費者身上了呢?都說房價高,房價高是怎么來的呢?。

          庫存增加了也有各種原因,比如產品不對路,比如一個城市也必須有一定的庫存。如果一個城市沒有6—8個月的庫存,你想買房子沒了,是不是就變成恐慌了呢,所以,一定要有一定的庫存,如果沒有一定的庫存就亂套了。國際上來說,一般有10%的富裕量。我們現在統計的是,已經建完的竣工的沒賣出去的房子有6.8億平方米,什么概念呢?住宅大概有4億多,問題不大,我們有兩億六千萬左右的商場和寫字樓。總體說來,有一些庫存也沒有說太危險,大家挑選產品的時候,可能就不挑選已經竣工的房子,而愿意挑選那些沒竣工的房子,這也是個問題。庫存逐漸在上升,導致什么結果呢?開發商減少投資,我們9月、10月投資是負的,開工是負的,土地也是負的。為什么?市場供應多了,我就減少投資,消化一些以后再增加。

          政府為什么要急于消化庫存呢,就是沒有投資GDP就掉下來了,怎么讓GDP上去呢?那就加危改吧。但是,這樣是不是又增加了供應量、減少了需求呢,這不是矛盾嗎?所謂的棚改里,50%的人房子是不錯的,不是危改的概念。這邊減少需求,那邊增加供給,怎么能把庫存消化了,我就沒搞懂。消化庫存到底用什么辦法呢?可能得有那個允許隨便買第三套。最少的時候我們的庫存量維持在3億左右,到2008年的時候,我們整個庫存沒有多少,09年上來一大堆,2010年以后猛往上上,一直上到現在的6.8億,如果那邊不消化,這邊壓了那么多錢,怎么進行再投資呢,政府擔心的是沒有新的投資來源的時候,這部分投資變成負增長的時候,怎么辦。

          即使我們投資沒有增長了,零增長情況下,仍然將近有8萬多億的投資,如說少了這8萬多億,GDP可能下降兩到三個點,所以,投資還得維持到一定的程度,按照零增長也要維持到8萬多億。這是一個非常難解的問題,我覺得市場的歸市場,保障的歸保障,才有可能把我們的問題說清楚。恰恰是我們老把保障和市場攪合在一塊,我們老得拿不同的數據對比,今年的竣工量在下降。我們今年開工減少了13%多,明年可能還減少13%多。

          大家說還有一部分需求在,生二孩的,也許有很多人愿意買房子,如果新孩子生出來,我們的房子短期之內還有點微漲。任何一種情況都可能影響到未來的發展,我們在等新的政策落地,如果再過一段時間不落地,解決庫存問題很難。就像我們的二孩政策一樣,想生的不能生了,能生的還在掙扎。政策選擇的時機對不對,對市場影響是巨大的,這就是我們說的邊際效應遞減,為什么?因為時機沒有對。后面的問題還有一大堆,有待于中央政策更進一步明確以后,我們才能做出判斷。

      財經網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