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1月16日,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共同發布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決算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40439億元,比上年增長12.4%;總支出33681億元,比上年增長17.2%;本年收支結余6758億元,年末滾存結余51635億元。盡管過去一年全國社保基金支出未超出收入,但17.2%的支出增幅明顯高于12.4%的收入增幅,支出壓力不容忽視。
據財政部社保司介紹,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按險種分別編制,包括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基金。其中,就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而言,2014年收入232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2014年支出197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總體來看收支結余3476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0376億元。
社保基金支出快于收入的數據背后,反映出我國社保體系運營的何種狀況和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魯全指出,首先,對社會保險基金數據所反映的社保體系運行情況,應分險種解讀。“因為養老保險跟其它險種不一樣,養老保險是以一代人為周期衡量的,而醫療、工傷和失業等險種以年度為單位衡量就可以。例如,只要不發生類似于SARS這樣的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基金就會處于相對穩定的運行狀態。”他說。因此,對于社保基金數據的解讀,看分險種數據的意義要遠大于看整體數據,看結構比看總量更重要。
其次,分險種來看,養老保險的收支情況最令人關心。從當前來看,我國養老保險收大于支,總體是有結余的。但支出增長的速度要遠高于收入增長。如果不加快養老保險體系改革,養老保險運營的未來情況不容樂觀。
魯全分析指出,我國養老金支出不斷增長,來自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從2005年開始,每年在以10%的增幅調高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待遇;另一方面,隨著現在退休人員人數不斷增加,以及人均社會預期壽命越來越長,養老金支出自然也就越來越多。
從社保基金的運營數據來看,養老金收入也有增加的趨勢,但增幅遠不如支出。原因在于,前十年我國社保體系擴面很快,現在整個社會的參保率已經比較很高,擴大繳費覆蓋面的空間已經極其有限。同事,雖然繳費基數即使隨著社會工資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斷提高,但整體來看,增幅并不如養老金水平提支出高的快。“只增加企業職工養老金待遇一項每年就有10%的支出增幅。工資增長達不到這個水平。”他說。
養老金支出增長遠大于收入支出增長,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的養老金將越來越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可持續性堪憂?魯全表示,從近幾年社保基金的運營數據來看,如果在不調整退休年齡、不調整現行養老金計發辦法的前提下,那么未來養老金的收支情況將很不樂觀。但是,可以通過推進養老保險體系改革,調整各項參數,來實現其自平衡。
具體而言,從控制支出方面,魯全認為,正如中央對“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所提到的,應建立科學的養老金增長機制。建立明確的增長參照和標準。“現在企業職工養老金每年增長10%的確提高了退休職工的待遇水平,但是否應該去建立一個更科學的標準,比如盯住CPI,或者盯住職工工資的漲幅等等。”
從收入方面,他表示,首先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作為一個戰略儲備基金,從2000年設立以來已經積累了超過萬億的資金,加上“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十三五規劃再次明確提出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所以這部分資金可作為養老保險體系的后備資金。其次,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決定已經確立延遲退休的改革方向。“雖然延長退休年齡不是為了平衡養老金,但延退后繳費年限增加,它對于平衡養老金收支確實是有效果的。”
第三,“還有一個解決結構性問題的措施是加強基礎養老金的全國統籌”。魯全表示,當前養老金在全國各省份積累不平衡。許多東部地區省份,由于人口結構年輕化等因素,其養老金有大量結余,而東北地區等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地區養老金支出負擔則很重。目前有有結余省份的資金不可以調劑到有缺口的省份,養老金缺口只能靠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因此,必須加快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改革。第四,加快基本養老保險投資運營管理。“現在已經出臺養老金投資管理辦法,但還沒有出具體的操作辦法細則。”魯全說。
總之,如果當前不做出調整,我國養老保險支出負擔將會越來越重。“可能過幾年,總體上就會出現總體收支不平衡。”但現在仍有很多政策空間,可以通過調整和改革相關制度調整社保體系,來實現其良性、可持續運營。魯全認為,從宏觀層面看,他對社保體系未來持樂觀態度。“但是現在推進養老體系改革的時間窗口已到,如果遲遲不改,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