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在非國有股權超過三分之一的比例時,才能達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拐點”,從而對國有股東形成實質性的制衡,真正參與公司事務和決策
11月6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在第六屆財新峰會上透露,國企改革的配套文件有望在今年年底陸續出臺完畢。“2016年是國企改革的‘實施年’。在2017年十九大召開之前,將迎來改革啟動的機會窗口。”他說,國企改革配套文件的出齊,會提升社會的改革信心,但是實施起來并不會特別樂觀,“即使混改完成,也還要經歷艱難的公司治理轉型道路”。
作為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關于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配套文件已于今年9月出臺。張文魁認為,不搞產權改革就難以推進國有企業的市場化,難以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深化國企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推進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是一種最低限度的,或者說是一種非常溫和的產權改革方式,如果這種溫和的中間道路都不推進的話,就不要講產權改革了。”
張文魁指出,在較長一段時期里,國企改革是有意回避所有權改革的,而是執著于控制權改革,但這并沒有解決政企不分等老問題,不能真正使國企實現市場化,反而使國企控制權改革越來越激進,結果就會導致國企控制體系越來越復雜,而且并不一定能遏制腐敗。
“國家從30年前就在推進政企分開改革,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他說,“管理國有企業的機構和部門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體系很復雜,包括國資委、財政部、組織部、人社部、總工會等等。對國有企業的控制不但沒有放松,還在強化。”
為了能夠實質性從產權改革方面推動國企的市場化改革,張文魁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股權結構拐點”的概念。“如果只從名稱上看,在國有全資企業中引入一股非國有資本,也可以算是實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但是99%比1%的混合所有制有意義嗎?這就好比在一鍋大米飯里加一粒小米,并不能真正變成調理消化吸收功能的雜糧飯。”他介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團隊經過調研發現,當非國有資本股比從30%上升到40%的時候,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公司業績將明顯改善,而業績明顯改善的轉折點可能發生在非國有資本的股比達到33.4%的時候。
之所以在當非國有資本占的比例超過1/3時業績有明顯改善,張文魁分析,這是因為《公司法》規定,修訂公司章程、增減公司資本、公司合并分離的決策時,必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股東投票通過,所以非國有股東占據超過1/3的股份才能對國有股東形成實質性制衡,真正參與公司事務和決策。他將這個股比稱為混合所有制企業股權結構的拐點。
“從這個角度上看,很多所謂的混改,包括國企上市,還不是具有實質意義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市后引入了許多散戶股東,很少有哪一家單一的非國有股東達到33.4%,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的國有企業上市之后還是換湯不換藥。下一步,我們發展混合所有制,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跨越這個拐點。”但另一方面,張文魁也提醒道,多股東、多種所有制企業的公司治理在技術上要比單股東、單一所有制企業的公司治理要更復雜,公司治理轉型失敗也屢見不鮮。他認為,下一步要推進混改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對國有資產流失如何界定、如何有力地來保護產權。
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