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油氣上游領域的進一步放開,長期制約地煉企業發展的油源壟斷正在被打破。
10月22日,“中國原油進口俱樂部”再添新援,兩家山東地煉企業入圍其中。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下稱石化聯合會),對山東匯豐石化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匯豐石化)
中國石油8.78-0.04-0.45%天弘化學有限公司(下稱天弘化學)關于進口原油使用核查評估情況進行了公示。匯豐石化擬保留2套常減壓裝置,加工能力580萬噸/年,初步確認可使用進口原油416萬噸/年;天弘化學擬保留1套常減壓裝置,加工能力500萬噸/年,初步確認可使用進口原油439.68萬噸/年。
地方煉油廠通過非國營貿易方式進口原油的通道已經被打開。至此,全國共有5家企業獲得原油使用權及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2家企業獲得原油使用權、2家企業進入進口原油申請公示階段。
截至目前,全國地方煉廠共獲得進口原油使用配額4329.68萬噸,地煉重鎮山東獲得3013.68萬噸配額,占比高達七成。
1、今年4月,石化聯合會國際交流與外企委員會秘書長龐廣廉在“第八屆中國地煉市場與發展峰會暨第七屆中外油商高峰論壇”上曾向媒體透露,今年進口原油使用權將會先放開十余家,估計配額約在3000萬噸左右。僅山東省地煉企業獲得的進口原油使用配額,就已經突破了該配額,“放開”的速度和力度不小。
山東地區已獲得原油使用權及非國營原油進口資質的企業有4家,分別為東明石化、利津石化、墾利石化、亞通石化,均已陸續完成首次原油進口。“這給未來更多的地方煉廠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及進口資質帶來了曙光,。”山東省煉油協會會長劉愛英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進口原油使用權的逐步放開,長期制約地煉企業發展的油源壟斷正在被打破,符合標準的地方煉化企業可以花更少的錢加工質量更好的原油。
10月14日上午,裝載著5.6萬多噸原油的“玄武湖”號,停靠東營港中海油5萬噸級液化碼頭。這批進口原油將先進入到中海油儲存庫里,再通過管道進入到亞通石化廠區。
亞通石化總經理唐興黨表示,這批原油是取得進口原油使用配額后的首批進口原油,在原油進口權公示后,未來可以自主進口原油,不用再委托中海油。
在此前5天,墾利石化自營進口的10萬噸原油也順利到達青島港。這批價值3500萬美元的原油,原產地為俄羅斯,是東營市首家地煉的首船自營進口原油。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這是發改委首次出臺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申請條件。《通知》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煉油廠在淘汰一定規模落后產能或建設一定規模儲氣設施的前提下,使用進口原油。
“申請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地煉企業需要具備的條件是,單套常減壓裝置的加工能力要達到200萬噸/年。”隆眾石化成品油分析師張萌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除了已經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的5家企業及2家處于公示期的企業,山東地煉還有9家符合該條細則。”
目前山東地煉加工的原料以重油即燃料油為主,原油僅占原料構成的三成左右。由于重油在密度、硫含量殘炭值、金屬含量等方面均偏高,為滿足油品質量升級,需要對其進行加氫預處理、催化重整,還要對汽柴油要進行加氫精制,故煉廠汽柴油的平均出油率僅在50%左右。
“相比加工原油,加工燃料油的成本高,對裝置的腐蝕也強。”山東某煉廠負責人表示,原油經過簡單的脫硫脫鹽后,可以直接催化裝置進行加工,省去進一次裝置的加工工序,成本約節省50-100元/噸左右。產出的渣油質量較好,可進行再加工,汽柴油的出率有望提升10%左右。
唐興黨近日在接受山東本地媒體采訪時也證實,按照亞通石化276萬噸的進口原油配額計算,可節省1.38億元成本。
“加工進口原油生產出的汽柴油,無論是油品質量還是出率都有所提升,地煉企業也可以更好地供應國五標準用油。”上述煉廠負責人表示。
根據國務院出臺的《加快成品油質量升級工作方案》,2016年起,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廣東、海南11省市,將全面供應國五標準的車用汽油、柴油,而山東地煉以生產國四汽油、國三柴油為主,僅有不到三成的廠家具備國五標準油的生產能力。
張萌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隨著原油進口權的放開,后期煉廠進口的輕質原油將有所增加,目前已進口的原油品種包括阿曼原油、ESPO原油及杜里原油,這些原油通常具備含硫低、密度低、輕油收率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