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管局”)公布2015年一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2015年一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順差4844億元人民幣,資本和金融賬戶(含凈誤差與遺漏)逆差4844億元人民幣,其中,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含凈誤差與遺漏)逆差9782億元人民幣,國際儲備資產減少4925億元人民幣。
此次數據的統計口徑按照最新國際標準,一位外管局人士昨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果折算到可比口徑,一季度的資本流出數據并不夸張,在意料之中。
新標準的主要變化之一是將儲備資產納入金融賬戶統計,并在金融賬戶下增設“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與原金融項目包含的內容基本一致。
按照可比口徑,自去年二季度,每個季度的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含凈誤差與遺漏)分別是逆差504億美元、723億美元、974億美元、1594億美元,逆差規模進一步擴大。
4月23日,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在國新辦舉行的2015年一季度外匯收支數據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確實存在資本流出的現象。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15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順差1237億美元,而同期的銀行即遠期結售匯逆差為1200億美元,即遠期結售匯反映零售市場外匯供求關系。
管濤當時表示,由此可見,包括銀行部門和非銀行部門在內的全口徑的國際收支狀況必然是“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與2014年二季度以來的情況基本相同。
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管濤表示,當前資本流出屬于意料之中的調整,不能簡單等同于違法違規和隱秘的資本外逃。
他稱,資本流出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藏匯于民和債務去杠桿化。具體體現為,境內企業和個人“資產外幣化、負債去杠桿化”的財務操作。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告訴本報記者,外幣存款的增加,對應到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簡單表現為外匯存款增加,債務的去杠桿化可以用外匯貸款增速放緩來衡量。
管濤在上述發布會上稱,一季度,新增境內外匯存款大于外匯貸款778億美元。究其根本原因是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世界經濟處于深度調整之中,美元匯率也在持續走強,這是市場主體順周期的財務運作的結果。
數據顯示,一季度人民幣即期匯率貶值超過2.6%,此幅度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的升值幅度。
不過,管濤認為,如果境內外市場環境出現積極變化,跨境資本流出將會放緩甚至可能重現凈流入。實際上,進入3月下旬以來,隨著內外部環境好轉,境內外匯供求缺口迅速收斂,境內外人民幣匯率差價也大幅回落。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