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政治局會議點題京津冀 未來6年需投42萬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6
      核心提示: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盡管全文還沒有公布,但是會議提及的一些內容已經給外界


          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盡管全文還沒有公布,但是會議提及的一些內容已經給外界足夠的想象空間。

          會議明確,京津冀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北京市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首都經貿大學教授祝爾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北京的醫療、教育等資源在向外輸出的過程中,看似是疏解北京的功能,但卻給天津和河北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


          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實際上,自去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來,頂層設計出臺的消息就頻頻傳出。

          4月30日經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盡管規劃全文并未公布,但是按照會議表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人口過多集中在首都,使得北京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典型“大城市病”有增無減,但京津冀規劃將首要目標著眼于此,是否切口過小?

          祝爾娟并不這樣認為,相反,她認為上述目標的設定,恰恰抓住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關鍵是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要控制和疏解與北京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基礎產業,進而控制城市人口規模。”

          這就給天津和河北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動力。北京今年提出了新的人口調控目標,即2020年控制在2300萬以內。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日前就指出,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必由之路。北京要輕裝上陣,有些優質資源就要到河北、天津去配置,產生更大的效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疏解人口也并非只是產業轉移那么簡單,祝爾娟說,三地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影響了人口、產業及功能在區域內的合理布局,是導致特大城市人口過于膨脹、中小城市吸納力不足、難以形成多中心城鎮格局的重要原因。

          祝爾娟建議,公共服務領域的協同創新,應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現行的財政體制,完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按照人口和區域面積等客觀標準建立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構建京津冀跨省市公共服務分擔與統籌體系。


          優化空間布局催生投資機會

          按照政治局的設想,京津冀將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這無疑將會帶來巨大的投資空間,據財政部測算,京津冀一體化未來6年需要投入42萬億元。多家機構一致認為,這將給房地產、建材、環保等板塊帶來確定性投資機會。

          對于外界預期的投資盛宴,祝爾娟說,京津冀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至少在交通和生態領域肯定需要協同進行投資。但換個角度來看,規劃將有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之分,投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關鍵的點在于如何進行有效投資,既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又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祝爾娟說道。

          申銀萬國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京津冀所帶來的投資領域非常廣泛,比如當前京津冀的鐵路軌交建設處在強化和調整階段,對于城市和區域間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和人口流動起到加強作用,并推動區域間分工合作的一體化發展。

          祝爾娟認為,京津冀區域內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加重了公路壓力,而公路運輸過分依賴國家高速公路,導致高速公路交通量逐年上升,交通事故頻發、擁堵嚴重,并對城市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為此,祝爾娟在其主編的京津冀藍皮書2015中建議:必須對京津冀地區現有交通基礎設施進行整合與對接,通過“聯”促進“流”。

          京津冀的生態環境一直為人詬病,存在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地下水嚴重超采、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等問題,使得生態領域投資也將成為三地協同聯動所要首先解決的棘手難題。

          李慧勇說,預計加快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時,新能源產業、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循環產業、生態修復產業、生態農業將獲得新的投資機會。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