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下降,對先進發達國家技術可模仿性的下降,很多行業過度投資帶來的產能過剩的消解,這些客觀約束都決定,中國經濟不能“唯高唯快”,而應向著配置更合理、結構更優化的方向穩健求進。
對中國經濟增速和統計數據的確定性,多年來海外有很多說法和疑問。這不影響中國迄今仍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增長性的大型經濟體。但由于中國增速曾長期處于兩位數上下,所以對7%的新常態,很多中國人自己接受起來也不太開心。
其實,正如你無法想象一個登山運動員在海拔4000米還要維持海拔400米時的攀登速度,你無法要求一個10萬億美元經濟體繼續維持高增長。人口紅利下降,對先進發達國家技術可模仿性的下降,很多行業過度投資帶來的產能過剩的消解,這些客觀約束都決定,中國經濟不能“唯高唯快”,而應向著配置更合理、結構更優化的方向穩健求進。
從全球看,凡高收入經濟體的增速基本上都不高,它們的服務業占比都很高。換言之,服務業占比高、或者正向服務業轉型的經濟體,增速會降低。
這個現象的經濟學解釋是,任何生產,假如外在因素不變,其單位資源投入的邊際產出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決定。經濟產出的增速本質上取決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相當一部分服務業的特征,從教育訓練到個人護理,還有維修、家政、烹飪、訴訟、記賬等,千百年來“物性”的變化不大(如補習功課無非是桌椅紙筆),技術提升空間有限。紐約市立大學教授VictorR.Fuchs早在1968年就指出,這屬于“技術停滯的服務”。
有些服務對“物性”要求很高,如數據處理,要購入IT設備,但主要是靠工程師寫軟件。電腦和服務器性能提高很快,但編寫軟件不會同樣地快,還要人一行行寫,而“人能”趕不上計算機“物能”的增長。最后的趨勢,整個數據處理中硬件成本占總成本比重越來越低,人工還是占大頭。這屬于“技術接近停滯的服務”。
有一種情況,是建設“數據服務系統”(比如今天的某某云),它建成后效率很高。這屬于“技術可進步的服務”。
經濟學家還發現,由于制造業生產技術的科技含量高,制造業員工知識水平的提升相應也比較高。其產出能力比一般服務業要高。
由上,一個經濟體以服務業為主時的增速比以制造業為主時要低。不過,制造業雖然能提供更高生產效率,但制造業人工不可能一直壓抑得很低,產能也不可能擴張到人的有效消費之外。所以,向服務業轉型是一個經濟體發展到一定階段、以人為本的必然歸宿。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