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迎來存款搬家時代,從銀行搬到證券市場,這個過程是被動的,也是漫長的。存款保險制度、利率市場化、資產配置重點變化、財富效應等都在讓資金轉移方向。
股票市場上漲只是資產配置變化的一個前奏,接下來是債券、資產證券化,取決于向市場投資者開放的速度。
滬深兩市流通市值已經接近居民儲蓄余額。央行數據顯示,2014年人民幣存款增加9.48萬億元,余額為113.86萬億元,同比少增3.08萬億元。2014年底,中國居民儲蓄余額達49.9萬億元,是全球儲蓄金額和人均儲蓄最多的國家,居民儲蓄率已超過50%,遠超世界平均水平。
股市目前已經成為吸金市。2015年一季度是A股歷史上保證金新增規模最大的一個季度:銀證轉賬保證金凈流入6143億元,2014年第四季度排第二(5920億元)。與之相比,2012年保證金是凈流出的。
融資量之大、之瘋狂、基金發行之火爆不必多說,“一人多戶”等政策也在推波助瀾:從4月13日起,每位投資者將擁有一個總賬戶和若干子賬戶,最多可在20家證券公司開設20個賬戶。
截至4月3日的一周,滬深股市流通市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較前一周增長5.72%。這種持續增長的態勢再往下演進,滬深股市流通市值可望堅定地超過居民儲蓄余額,也說明用印股票的方式,資金被成功地吸納到了企業中。從已披露的11份上市銀行2014年年報來看,存款總額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
不僅存款下降,由于收益率相對較低,理財產品余額也在下降。融360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共發行12176款理財產品,發行量比2014年四季度大幅減少了39.55%,比2014年一季度也減少20.2%。一季度非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在5.3%以上,但保證收益類及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都在5%以下。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認為,股票及基金市場火爆,資金從銀行理財市場出逃到收益更高的股市及基市,是理財產品發行規模減弱的原因之一。
與主流市場爭鋒并且從銀行等虎口奪食的理財產品如今鋒芒盡斂。
曾經一度被市場熱捧的互聯網寶寶類產品,由于貨幣基金弱勢與諸多限制而飽受冷落。銀行不缺資金,債市陰陽怪氣,使得各類寶寶類產品難以與分級基金等抗衡。
4月13日的數據,基金系寶寶中,掛鉤南方現金增利的南方現金寶7日年化收益為4.57%,每萬份收益1.06元。掛鉤嘉實貨幣A的嘉實活期樂7日年化收益率為4.47%,每萬份收益為1.14元。銀行系寶寶境況與此相似。P2P則因為風險過大,目前有逐漸被眾籌取代的傾向。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現在打開股票市場,只是在村口放了一張賭桌,未來數十萬億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以及隨著債市而來的衍生品市場,又是兩張體量相當的大桌子。
交銀國際在關于信貸資產證券化注冊制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按起息日計算,去年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量3119億元,估計2015年的發行量可能達到去年的2倍以上。4月3日,央行發布公告稱,簡化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管理流程,對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正式實行注冊制,一次申請注冊,自主分期發行。
中國債券發行量連續3年處在歷史高位。據彭博社報道,中國財政部預計,地方政府今年至少會發行1.6萬億元的債券,是2014年的4倍。目前債券發行過多導致收益率上升,景順資管稱,有關部門可以通過進一步開放債券市場來應對。
中國債務現狀的逼迫也好,市場化發展也好,資產的重要配置也好,股權、債權等將成為未來的主導融資市場與理財市場。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