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位于蘇北的徐州和位于蘇中的南通,近10年來的經濟快速成長,使得江蘇傳統區域經濟由南向北階梯式下降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徐州2014年實現GDP4964億元,在13個地級市中位列第五,排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第32位,加之作為建國初就既定的老工業城市經過了5年的轉型升級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所以,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市長朱民在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一直強調,“在新常態下發展,底氣很足。”
推進淮海城市群建設
《21世紀》:這次全國“兩會”上徐州代表組聯合提出了提升淮海城市群格局的建議,也受到了其他城市的響應。
朱民:徐州淮海經濟區的地理中心又是經濟中心,城市和經濟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經濟總量已躍居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第32位,是唯一一個兼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開放航空口岸的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
城市群已成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化分工的基本地域單元,并成為區域空間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可以看到,淮海城市群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各個城市處于省域邊緣,距離自己的省會都較遠。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認為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各個城市有必要在更高層次上開展互動合作,共同推進城市群的規劃建設,以實現抱團發展、洼地崛起。在京津冀和長三角之間形成一個區域經濟成長點。我們的想法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
此外,淮海城市群既是“一帶一路”的交匯點,又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部開放的前沿陣地,處于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輻射的重要鏈接區,強力提升這一地區一體化發展水平,不僅有助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促進東中西部協調發展,也有利于國家“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的推進,為加速全國城鎮化進程增添新的動力。目前加快淮海城市群規劃建設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也已初步成熟。
東聯西進
《21世紀》:“一帶一路”戰略中,徐州怎樣來抓機遇?
朱民:徐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節點城市。從經濟實力看,總量較大,發展速度較快,未來發展要素將加速匯聚,為包括徐州在內的節點城市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
這為淮海經濟區的崛起,特別是徐州在擴大對外開放、壯大經濟實力、推進產業和城市轉型上帶來了重大機遇。
在這個戰略中,徐州的主要任務是“東聯西進”。東聯,加強與連云港的對接合作,真正發揮連云港作為絲綢之路東橋頭堡的的作用,其背后有強大的經濟腹地為其提供支撐,為夯實這一支撐就要抓好以徐州為中心的東隴海產業帶建設。
西進,就是促進徐州與中亞地區實現合作多贏。中亞五國礦產資源豐富,農副產品種類較多,但制造業和加工業相對落后,徐州作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恰巧彌補了中亞5國在開發商的不足。這方面,徐工集團、徐礦集團已經在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生產基地。
嘗到生態保護的甜頭
《21世紀》:在江蘇的13個城市中,徐州是老工業基地,幾年前在徐州采訪,就被告知煤快被挖完了。
朱民:從總量上看,確實存儲量減少了很多,早幾年被國家明確為資源枯竭型城市。過去發展上比較粗放,所以浪費也多,現在我們轉型升級,更多的高科技進入,走精細化道路,利用效率接軌國際水準。
《21世紀》:建國初中央領導人視察徐州,說為何沒綠起來。上次我也在同一個地點看了下,綠了。不過從去年省環保廳公布的數據看,還是有壓力的。
朱民:過去老工業城市,我們在環境問題上是經歷過切身之痛的,所以近年來我們用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生態建設,以此倒逼產業轉型、城市轉型,取得了顯著成效,拿到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牌子,在生態建設上嘗到了“甜頭”,呈現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態宜居新景象。僅從林木覆蓋率這一項看10年來均領跑江蘇,高于全國10余個百分點。
所以,徐州老工業基地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曾經煤炭的灰色記憶已徹底抹去。
下一步我們的力度會更大,會以能源消耗總量控制為倒逼機制,加大落后產能淘汰、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推動發展模式由“高投入、高排放”向“高效益、低排放”轉變。
產業轉型是首位
《21世紀》:下調GDP似乎成為了適應新常態的一個表現,你怎么看?
朱民:新常態本質上是經濟結構重構和增長動力重塑的過程。徐州發展的優勢很多,但適應新常態、推進新發展的核心在于轉型,即產業、城市和生態轉型,而產業轉型是在首位。
目前,徐州裝備制造、能源、食品、商貿、物流等七大主導產業規模均超過千億元,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產業也已經形成一定的先發優勢,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接近35%。
為了產業轉型,就要破解發展難題,集中在融資、用地和招商上。以融資而言,我們在全國發行了首單保障房資產證券化產品,設立總規模近百億元的股權基金和產業基金,場外市場掛牌企業數量躍升至江蘇省第二,平臺公司融資規模較2011年翻兩番。在用地上,則是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整治、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礦廢棄地復墾和高標準廠房建設,累計盤活利用存量土地1.2萬畝。
徐州作為三線城市,過去開放一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因此徐州的轉型必須要用國際化視野引領來開放,拉長開放型經濟的短板。現在,“一帶一路”和上海自貿區在開放上得到了難得的機遇,因此要放寬外資進入領域,推動境外企業和本地產業對接融合,更高水平“引進來”、更大步伐“走出去”。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