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水泥設備 » 正文

      今天的董明珠為何屢屢讓我想起當年“春蘭”的陶建幸?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53
      核心提示:在7月23日由格力電器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上,董明珠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其言論依舊看點頗多。 今天的董明珠為何屢屢

       

          在7月23日由格力電器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上,董明珠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其言論依舊看點頗多。

         今天的董明珠為何屢屢讓我想起當年“春蘭”的陶建幸?

          看點1:董明珠

          首次承認格力已實施多元化,而此前董一直否認格力已事實上多元化。

          看點2:董明珠再次炮轟小米手機,稱:“大家選擇不用小米手機是因為小米質量不行,沒有人因為小米價格太貴不買它。”

          看點3:董明珠公開宣稱“格力手機世界第一”,其理由竟然是,“我到日本出差的時候,我專門到市場上,(找到)專門推銷手機的人,我說你把這個手機體驗以后,你認為在日本一般賣什么價格,你告訴我。他測完以后,他說你這個手機在日本可以賣4800塊錢人民幣。”董由此得出“格力手機世界上第一”的結論。

          看點4:董明珠稱,格力將進入家用轎車領域,稱產品已經設計出來了,正在試運行。她說,“收購(銀隆)之后,我們會往家用的小汽車領域發展。我們現在已經設計出來并且已經試運行了,量產上市的話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我們現在仍在調試當中。所有研發暫時會放在珠海。”

      上述四大看點我來逐一給大家分析一下。

          先說格力電器多元化。事實上,早在2000年代,格力既已實施多元化,當時的格力,除了空調還有小家電。進入2010年代,格力曲線進入冰箱領域(即晶弘冰箱)。2015年,格力多元化步伐明顯加快,相繼進入手機、機器人領域;尤其手機,占據了董明珠大部分話語資源。2016年,董明珠宣布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汽車公司,進入新能源商用汽車領域。而最新消息是,格力還將進入家用汽車領域。

         至今,格力電器產業布局已遠遠超出空調單一產業,繼續拒絕承認已經多元化,勢必會對董明珠個人誠信形象形成考驗。

         一個問題是:為什么董明珠不太愿意承認格力電器已經多元化?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格力電器是一家上市公司,一度曾經是中國家電第一股,雖然上面有一個母公司格力集團,但細心人發現,身為格力集團董事長、總裁的董明珠,絕大多數場合是以格力電器董事長、總裁身份出現的。顯然,在董的心目中,格力電器的分量遠遠重于格力集團,格力電器才是格力賴以生存的主業。

         一說到格力電器,大多數投資者腦子里馬上會生出四個字——“做空調的”。的確,董明珠過去一直以“我就是一個賣空調的”自許。正因為專注,格力電器贏得了大多數投資者的信任。投資者的邏輯很簡單:只有專注于空調,才有可能實現品質、技術領先。這就是過去多年董明珠一直以“專業化”自許的原因。

         問題恰恰出在這里。專業化可以把產業做得很出色,但要想把企業做得很大并不容易。不巧的是,董明珠正好給格力電器制定了“一年増長200億元”的目標,這就麻煩了,尤其在目前空調行業持續低迷背景之下。怎么辦呢?只有一條路:走多元化道路。問題在于,一旦啟動多元化,必定稀釋格力電器專業化基因,從而影響投資者對格力電器的信心,并進一步影響到格力電器股價走勢。這是董明珠不愿意看到的。投資者信心一旦喪失,企業就有可能掉頭向下。

         再說董明珠斷言“小米手機質量不行”。作為公眾人物,董明珠一向以“潑辣大膽”著稱,給一個競爭對手的產品下“質量不行”的結論,也就董明珠這樣性格的人敢做。按理說,質量行不行,由檢測機構給出檢測結論,最次也要消費者作出評價,而不是某一個公眾人物給出結論。我這樣想:假如雷軍較真,非要問董明珠“你下這個結論的依據是什么”,我不知道董明珠該怎么回答,會不會漲紅了臉啞口無言?

         這幾年,董明珠和雷軍的關系可用“糾纏不清”來形容。先是“合謀做局”聯手炒作,后是分道揚鑣各說各話。2015年下半年以來,雷軍不再對董關于小米和雷軍的任何話題做出回應,包括董明珠宣稱“我說雷軍是小偷他不敢告我”,以及這次斷言“消費者不買小米手機是因為小米質量不行”。

        我猜想,雷軍不做回應,是因為他內心有一個邏輯:“好男不和女斗”。

         而董明珠一直揪住小米和雷軍不放,內心也有一個邏輯:你怎么可以和我的的敵人合作?!

        三說董明珠稱“格力手機世界第一”。我相信99.99%的人看到董的這個結論都覺得荒唐、可笑,因為董連基本的邏輯自洽都沒有做到。你看,她的邏輯是這樣的:“我到日本出差的時候,我專門到市場上,(找到)專門推銷手機的人,我說你把這個手機體驗以后,你認為在日本一般賣什么價格,你告訴我。他測完以后,他說你這個手機在日本可以賣4800塊錢人民幣。”日本人說格力手機能賣到4800元人民幣她竟然得出了“格力手機世界第一”的結論,這就是“董式邏輯”。事實上,日本人說沒說格力手機值4800塊人民幣,也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有網友曾經說,董明珠“以做空調的思維做手機”注定了格力手機難有未來。

         今天的董明珠為何屢屢讓我想起當年的陶建幸?

         這幾天,網上有一段董明珠在論壇上發言的視頻,視頻中董憤怒地說道:“你在作虛假的宣傳,你就是對中國的一個羞辱!”我不知道董明珠在罵誰,我想問董明珠的是:你斷言“格力手機世界第一”,算不算虛假宣傳?

         最后說格力進入汽車領域。就在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尚未塵埃落定之際,董明珠又釋放出更加驚人的消息:“格力將進入家用轎車領域”。并稱其產品已經設計出來,正在試運行。

         對此,我是這么看的,格力啟動激進式多元化戰略,選擇了兩個方向,一個是手機,一個是汽車,而這兩個方向均不符合“相關多元化”原則。更要命的是,格力在這兩個領域完全沒有儲備與沉淀,因此,格力的多元化帶有很大隨意性。

         格力做新能源家用汽車的信心在哪里?珠海銀隆董事長魏銀倉替董明珠做出了回答,他說:全世界做新能源小汽車最成功的是美國的特斯拉公司,而不是美國老牌汽車公司通用或者德國寶馬、奔馳。

        我們發現,董明珠對汽車的理解和她對手機的理解一樣膚淺,比如她說,“一輛汽車,十年運行成本大約25萬元,使用新能源汽車意味著可以節省25萬元,10年后換個電池,車可以繼續跑。”我不知道汽車行業的人看到這個說法會笑掉幾顆大牙。

         格力的激進式多元化,難免讓我聯想起曾經的中國空調第一品牌春蘭——一個盛極而衰的先例。

         在1990年代—2004年之前,中國空調第一品牌不是格力而是春蘭,那時的春蘭給大多數人留下的印象是“產品品質出色”,我至今還記得春蘭是中國第一家向聯合國總部輸出空調的企業,其一桿擊進6個桌球的電視廣告同樣深深地印在了在我腦海里。

         遺憾的是,今天,已經鮮有年輕人知道春蘭這個品牌,對于一手締造了春蘭奇跡的陶建幸其人,更是知之甚少。

         春蘭到底上演了怎樣一幕悲喜劇?一篇名為《春蘭家電帝國的隕落》的文章,是這樣描述的:

         1994年,春蘭空調如日中天行銷全國,以年產量150萬臺一舉成為中國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世界空調七強之一。陶建幸在春蘭空調市場占有率最高、品牌影響力最強的時候,出人意料地進入了摩托車行業,邁開了他在多元化道路上令人爭議的第一步。那時國內空調業的雙雄是春蘭和美的,但位居老二的美的,離春蘭也有一段距離,根本談不上對老大春蘭構成什么真正的市場威脅。

         春蘭多元化路徑選擇的第一站,是生產摩托車。2000年之前,國內摩托車市場在經過軍工企業出身的濟南輕騎、重慶嘉陵、南方洪都等企業的培育后,開始進入民營板塊的“重慶三強”時代。力帆、宗申、隆鑫三大重慶民營摩托車企業的快速崛起,使軍工“老三企”迅速走向沒落。但此時,這三家企業生產的摩托車還基本是低端產品。

         春蘭在1994年進入摩托車生產領域,早于“重慶三強”,進入之初就迅速推出了“春蘭虎”、“春蘭豹”兩個高端系列產品。每輛5000元以上的售價,讓春蘭摩托的“虎豹”一炮走紅,暢銷大江南北,1997年上半年就實現了6萬臺的銷量,銷售收入近10個億。摩托車戰略的試水成功,讓陶建幸更加堅定了多元化戰略實施的決心。

         之后不久,他一舉收購了陷于虧損的南京東風汽車制造廠,先后投資6億元進行技術改造,建成了貨卡生產線,生產5—15噸的載重卡車。2001年3月,春蘭卡車開始投入批量生產,同年10月,春蘭生產的中型貨卡產銷量列于一汽、東風之后,躍居國內第三。

        在春蘭多元化鼎盛時期,除了不相關產品的多元化,陶建幸并沒有全面放棄家電產品生產優勢。有一段時間,位于南京中央路的春蘭家電展示廳里,冰箱、彩電、洗衣機、DVD、微波爐等產品應有盡有。但今天回過頭來再看,許多所謂的“同心多元化”產品早已不見了蹤跡。

        2006年,*ST春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億元,較2005年下降10多億元;2007年,*ST春蘭虧損達2億多元。經歷了2005、2006、2007連續三年虧損之后,這個曾經的中國空調業第一品牌被迫退市。

        今天,春蘭空調早已淪落為小眾品牌,銷量跌出十名之外,春蘭大力進入的摩托車、載重汽車、房地產、電腦早已難覓蹤跡。春蘭的失敗,被稱為“機會主義者的失敗”,是中國家電行業盲目多元化導致企業衰落的典型代表。

        據說,有一年陶建幸參加全國“兩會”,任憑記者怎么敲門都不肯打開。是的,成王敗寇,說什么呢?說自己當初盲目多元化害了春蘭?這樣說又能怎么樣呢?歷史不會再給失敗者一次機會。

        同樣的空調老大,同樣的多元化自信,今天的格力怎么看都像2000年左右的春蘭。

        事實一再證明:打敗對手的不是睥睨天下的自信,而是憂患意識加謙卑心態。

      新浪財經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