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水泥設備 » 正文

      P2P龐氏騙局不斷,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錢這么危險!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16
      核心提示:在網貸行業成交量再創新高的情況下,P2P網貸行業貸款余額也隨之走高。今天,有統計數據顯示,P2P網貸行業今年累計成交量突破萬億

       

      在網貸行業成交量再創新高的情況下,P2P網貸行業貸款余額也隨之走高。今天,有統計數據顯示,P2P網貸行業今年累計成交量突破萬億元,是去年同等時間區間累計成交量的2.68倍。

      我國P2P網貸行業呈現出一些與國外明顯不同的特點:

      1、P2P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眾多,地域分布廣泛;

      2、市場交易規模巨大,遠超其他國家更為成熟的P2P網貸市場;

      3、平臺創始人大多在經營平臺以前從事各種非正規金融業務或經營實體企業;

      4、大量平臺成為模仿銀行業務的信用中介或存在自融現象;

      5、互聯網或金融科技多數平臺業務更多依靠傳統非正規金融的線下模式,并且由于客戶質量低以及征信信息缺乏,P2P網貸成了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正是這些所謂的“中國特色”,使我們的網貸平臺運營存在著很多風險,歸結起來,主要有這三種:

      一是流動性風險。

      簡單說,流動性風險容易導致資金鏈斷裂,平臺自融出現問題,資金周轉失靈。實質就是P2P網絡借貸平臺沒有辦法及時以合理價位獲得充足資金支付到期債務。

      二是借款違約風險。

      其中尤其需考慮的是P2P網絡借貸問題平臺的出現,將會導致一些融資項目出現違約。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及合理的計量模型,則有助于確定P2P網絡借貸平臺上的借款違約風險溢價,從而促進P2P網絡借貸平臺健康發展。

      三是操作風險。

      由于平臺數據獲取主要是基于業務的交易數據,形成維度單一,再加上實際操作中還存在“刷信用”、“改評價”等行為,使得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風險控制在操作中存在風險“有偏”隱患;

      這三種風險更多是由于平臺建設不完善導致,不過真正爆發問題的平臺則更多集中于詐騙模式的平臺,騙局往往有這么幾種模式:

      一是簡單自融模式,大多采取高息、拆標的手法,利用投資者的逐利心理進行融資。

      二是多平臺自融自擔保模式。

      三是短期詐騙,多利用投資者賺快錢的心理。

      四是“龐氏”騙局。

      具體是怎么是操作的呢?跟大家說下面這幾個典型騙局,就明白了!

      騙局一:高額年化收益做誘餌

      由于目前民間投資渠道狹窄,銀行利息又很低,很多P2P網貸往往以高額年化收益為誘餌,令投資者心動不已。

      “目前P2P平臺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0%~15%,也有P2P平臺給出20%,甚至是30%的年化收益率。” 鄭峰談到行行貸南昌分公司給出的年化收益率,根據投資期限不同,基本在8%至14%。

      這是很多偽P2P網貸平臺慣用伎倆,很多缺乏風險防范意識的投資人容易被高額年化收益所誘惑,忽略了年化利率越高,違約可能性越大。

      騙局二:前期準時付利息或紅利

      目前眾多的P2P網貸平臺普遍都存在提現困難,借款逾期的現象。與此對應的是,銀率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7月全國累計新增P2P問題平臺62家。而新增問題平臺中,失聯36家、跑路3家,二者合計占比高達62.9%。而提現困難、終止運營的平臺分別為19家、4家。

      很多失聯的P2P網貸平臺老板,一開始為取得投資者的信任,會按照協議準時付利息或紅利給投資者,比如P2P平臺行行貸在老板跑路前,也按時支付利息給投資者。

      “平臺用這種‘小甜頭’的方式,讓投資者們放松心理戒備,從而對投資者實現放長線釣大魚。”鄭峰指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投資者吃下受騙“定心丸”。

      騙局三:發布虛假投資項目“秒標”

      所謂P2P網貸平臺,一般是網貸公司提供平臺,借貸雙方自由競價,撮合成交。“你有錢,他要錢,我搭個臺來撮合”,這就是對P2P網貸平臺最通俗的描述。

      按理P2P網貸平臺的收益,應該來自“撮合”的傭金,但是現在一些P2P網貸平臺的收益不在于此,而是虛構一些熱門標的(投資項目),一上線就被“秒搶”,行業話叫“秒標”,忽悠很多投資者進行投資,然后騙取投資人資金,用于自己融資與斂財,進行經營其他項目。

      “秒標”都是跑路平臺自編自導的騙術,以“秒標”的火熱和緊迫性給投資者造成項目很有投資價值、收益高、客戶多的錯覺。

      “其實很多都是平臺自己造的假標,或者是自己發標自己投,這是一種騙術。”,跑路平臺為招攬人氣,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故意發放眾多短期項目“秒標”,制造假象騙取更多的投資者上當受騙。

      騙局四:拆東補西制造賺錢假象

      龐氏騙局其實就是“拆東墻補西墻”。鄭峰介紹,收益并不是通過公司的業務來賺錢,而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e租寶”就是這種玩法,而此次出事的行行貸,其董事長跑路也有此類跡象,主要是由于溫州與臺州兌付很兇,導致資金鏈斷裂。

      “這種手法,通常是在短時間內,投資者能獲得回報,但隨著更多人加入,資金流入不足,最下線的投資者便會蒙受金錢損失。”這樣的網貸平臺幕后老板,把錢用在了別處,比如還銀行的欠債,投資股票,滿足自己的生活消費等,承諾給投資者的利益都是用后來投資者的錢去返還前期投資者的利息和本金,拆東墻補西墻,一旦資金鏈斷了,最后只能跑路。

      中國的金融行業貌似一直走不出一個怪圈,那就是玩著玩著就主動或被動地玩成了借新還舊的旁氏游戲。

      轟轟烈烈地開了4000多家網貸平臺,現在已經轟轟烈烈地倒掉了一半。倒掉的平臺小部分是因為詐騙,大部分是因為資金池沒玩好。

      為什么我們的金融行業總是每幾年就來一次大崩盤呢?

      第一, 宏觀上看,我們的金融行業還處在青春期之前

      大家知道,在美國有幾十萬家中小銀行,而中國的銀行數量目前也就一千多家。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法律、人才、監管等軟性條件都不夠成熟,金融從業者和金融消費者也處在初級水平。所以民間金融就經常進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

      第二, 機構目光短淺,為了眼前的虛假繁榮而惡性競爭

      理財市場是很容易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尤其是眾多門外漢參與其中的時候。利率補貼,紅包,加息券,各種羊毛一塊上,搜索競價火力全開,各種協會開會領獎,所有這些運營成本一路高漲,貌似一片紅火,實際上都在大量虧錢,而最終虧的是誰的錢答案不言自明。

      第三, 金融基礎設施的落后,讓金融交易成本奇高

      這里的金融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司法環境,征信設施,監管體系。

      所謂好是司法體系就是違法必究,但現實情況是,N多涉嫌詐騙的平臺老板并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其他進入者也就沒有受到相應的警示,違法成本太低。

      相對于平臺老板的違法成本低,還有一個就是借款人的違約成本低,征信設施的不完善讓開發優質債權資產變的很難,或者說識別優質資產需要攤銷劣質資產的成本,讓整體的交易成本高企,好人壞人都要承受高的融資成本。

      監管體系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總是隔三差五放出一些不真不假的消息,然后是市場各種解讀,最后大部分不了了之。

      第四, 金融從業者的不成熟,利率給的再高也是垃圾資產

      說句得罪人的話,很多平臺老板對金融的理解都不透徹就進入了這個行業,太多的門外漢冒險家進入的互聯網金融行業。

      金融的本質是資源配置,是決定社會財富要進入哪些生產領域,而金融的具體工作是風險定價,金融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風險定價,什么樣的資產配資什么樣的利率,通俗的說也就是風控。

      金融是一個高大上的行業,參與者水平不夠,導致風險定價機制失靈,注定賣出的資產和其收益不能匹配,出資者遭受損失已經注定。

      第五, 金融消費者的不合格,錢多人傻速來

      這里的不合格主要是指對風險的認識不到位。

      一邊是激進的民間企業家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另一邊患有“理財饑渴癥”的用戶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方便操作的投資標的。

      這個投資標的利率竟然是銀行存款的10倍以上,而且大多數平臺承諾保本保息。簡直就是一個百年不遇的投資機會。殊不知所有的“保本保息”都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出借風險沒有了,但是平臺風險更可怕,不出問題則已,一出問題就是血本無歸。

      這種“影子銀行”的操作手法早已超出了借貸的范疇,風險不是由于剛兌而變小,反而是由于剛兌而變大,投資者卻無法認清這個事實。

      第六, 資金池,都想玩但是都玩不起

      國內的平臺除了拍拍貸、借貸寶、支付寶借條這幾家能歸為真正的網絡借貸中介平臺之外,其他平臺幾乎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影子銀行”,而銀行的本質就是“資金池”。

      資金池的特點就是外在表象無法判斷內在的盈虧。“資金池”和“龐氏騙局”這兩個概念的界限非常模糊。

      可以這樣說,銀行是合法的資金池,極端點,也可以說銀行是合法的龐氏騙局,雖然現在銀行業利潤還非常高,但即使銀行出現大量壞賬也不會影響游戲的進行,因為總有人存款,呆壞帳大于利潤也不影響體系的運轉。

      沒有強監管,資金池幾乎100%會成為旁氏游戲,民間機構借助P2P的概念玩起的資金池就是這樣一種情況。玩的不好的,已經暴雷、失聯、清盤、甚至牢獄之災,玩的好的,風投、評級、資金聚集、成為明日之星。但需要悲觀的是,不要看排名靠前的平臺風生水起,規模越大風險越大是金融的一個屬性,將來大平臺爆大雷基本也是可以預期的。

      可以這樣說,國內大部分民間金融玩家,潛意識中玩金融就是玩資金池,先把錢忽悠進來,整個機器轉動起來,有進有出,嫣然一個成功的大企業,至于運營成本,從池子里舀一瓢就夠了,但是舀著舀著,發現池子里的水大部分被運營成本舀干了,哪一天資金端一收緊,立馬嗝屁。

      第七, 金融創新,我們總是高估它

      互聯網科技不僅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事實上所有事物的本質都是無法改變的。縱觀金融危機的根源都是來自于給了太多不具備還款能力的人太多的貸款和向大量不具備風險承受能力的吸收太多的資金。這恰恰就是所謂這一百年來金融創新一直在做的核心,絕大部分金融創新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掙脫監管。

      近10年以來,國內P2P產業的所謂創新,都和“金融脫媒”無關,本質上都是繞過了監管,圓了一把民間資本開銀行的夢想,殊不知,開銀行需要多高的水準,以及要冒多大的風險。總是保守的金融機構能活下來,也總是最保守的投資者最后能保證正收益。對于監管層的啟示就是,一個新的金融業態出現之后,以保守的眼光進行觀察,看清本質,歸口監管之后再從國家層面鼓勵發展也不遲。

      對于一種金融創新來說,不能因為包容創新就采取自由放任的監管態度;相反也不能因為出現問題就“一棍子打死”,而是應該在更加良性的基礎環境支撐和外部監管約束下,使其從“躁動、叛逆且偶爾有惡行的青少年”,轉變為“成熟、理性、有益社會且自身可持續的中青年”。


      鳳凰財經綜合中國江西網-信息日報、上海證券報報道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