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IDC發布Q2(第二季度)大陸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顯示,小米出貨量為1050萬部,不敵華為、OPPO和vivo,被踢出前三位,銷量較去年同期銳減38%。實際上,這已經比Q1的成績要好一些了,上一季度小米的出貨量是920萬部,排名在第五位,遜于蘋果。
小米疲態盡顯,引起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猜測:小米到底是怎么了?
什么是“小米模式”?
第一,硬件品質。強調真材實料做好產品,采用夏普的屏幕、高通的處理器等等,并且和蘋果一樣用第一流的代工廠,如富士康、英華達。第二,粉絲參與。傾聽用戶的意見,把用戶拉進來一起做產品。尤其是在開發操作系統的過程中,不斷和粉絲互動,滿足用戶的需求。第三,價格便宜。其實就是互聯網直銷,最終使它的零售價接近成本價,薄利多銷。
小米模式的核心就是價格戰
其實雷軍所干的事情我一個詞就能概括——價格戰。更何況,小米的銷量存在虛報的嫌疑,真實銷量可能沒有其宣稱的那么高。小米曾對外公布2013 年其手機出貨量為1870 萬部。而根據市場調研公司易觀國際的監測推算,2013 年小米手機銷量不超過1310 萬部。也就是說,小米渠道壓貨560 萬部,這些手機沒有到最終消費者手上,而是在小米的渠道商以及“黃牛”手上。
我一再呼吁,中國制造應該做“6+1”全產業鏈,也就是產品研發、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6 大環節加1 個制造環節。像格力就是“6+1”全產業鏈模式,而蘋果只做“6”不做“1”,富士康只做“1”,小米則只做“5”,也就是除去產品研發和制造的其他環節。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小米手機有三個難以克服的致命傷。
第一,工藝不過關,產品經常出現發熱、死機、相機發紅、通話回音嚴重等問題。因為手機不是簡單的組裝,硬件如何優化、軟件如何運行等都很重要。就好像我們做的仿制藥,雖然原研藥已經標注了具體成分,如化學成分、原料藥、輔料等信息,但因為我們沒有掌握它的特殊工藝、質量控制流程以及化合物晶型等關鍵技術節點,做出來的藥穩定性就差,甚至無效。所以普通老百姓用仿制藥,有錢人還是用原研藥。同理,由于小米的工藝缺陷,其品牌忠誠度并不高。《銷售與市場》雜志2014 年5 月的一個調查顯示,在所有使用小米手機的大學生中,23% 是真的喜歡小米,而其他人是因為他們買不起蘋果、三星,只能選擇小米。也就是說等他們有錢了,還是會選擇蘋果、三星。
第二,利潤率極低。據路透社報道,這家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2013 年的營收為266 億元(折合42 億美元),凈利潤卻只有少得可憐的3.475 億元(5600 萬美元)。那么算下來,小米2013 年利潤率僅有1.3%,遠不如蘋果的28.7% 及三星的18.7%。為什么小米的利潤率這么低?因為它只是硬件組裝商,自己沒有核心技術。芯片是高通的,屏幕是夏普的,組裝是富士康代工的。只有操作系統是小米在谷歌的安卓系統基礎上開發的,但經常出問題,系統越用越慢。
小米手機零售價在2000 元左右,我們把它的成本拆解來看。它的硬件確實很貴,處于業內的高水平,夏普的屏幕181.83 元,高通的處理器150 元,閃存172 元等等,加一起是1130.68 元。另外還有增值稅290 元,專利費、關稅等加一起400 元。一共1530 元。再去掉銷售成本、人工成本、售后服務、軟件開發成本,1 臺手機的利潤僅36 元,利潤率僅1.8%,還不如賣襯衣利潤率高。我們來對比蘋果,蘋果6(16G 版本)的零售價為649 美元,其硬件成本是227 美元,折合人民幣1400 元,和小米的1130元相差無幾。但是每部蘋果6 的利潤是183 美元,利潤率將近30% !從中我們學到了什么?如果小米自己不做研發,永遠追不上蘋果。
第三,侵犯知識產權。因為你自己沒有核心技術,就會處處受人制約。首先是華為、中興在國內對小米手機發出專利律師函,但是國內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好,沒什么下文。2013 年7 月小米手機進入印度市場,隨后受到愛立信的起訴。愛立信官方聲明:“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里,我們一直嘗試與小米公司就專利許可授權事宜開展對話。然而,小米始終拒絕以任何方式回應。愛立信萬不得已,只能對此采取法律行動。”12 月11 日,印度德里高等法院禁止小米公司在2015 年2 月5 日前在印度市場進口或銷售手機,理由是小米侵犯了別人標準核心專利。雖然一個星期后小米采用高通芯片,禁令被解除,但是小米向法院繳納的罰款比愛立信要求的1%專利費還高。
除了手機,小米的其他產品也面臨知識產權糾紛。日本空氣凈化器廠商巴慕達發布聲明,稱小米科技發布的空氣凈化器,無論從外形、內部構造還是宣傳文案,都與該公司之前發布的一款空氣凈化器高度相似。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我們目前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確實很差。有數據統計顯示,中國專利訴訟的平均賠償金額僅有8 萬元,所以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先不起訴,而將更大的氣力瞄準了專利的國際訴訟,小米無疑就成了這些獵手們等待已久的目標。因此小米雖然在中國做得風生水起,可是一出國門就被告。
對比小米從神壇的快速跌落,華為在手機領域迅速崛起的秘訣是什么呢?專利才是王道!
華為用事實證明,得專利者得天下
中國企業的平均研發經費占營業額的比重不到2%。而《華為基本法》規定,科研經費要占銷售額的10%,并且在實際中,華為經常超額撥付。2005—2014 年,華為的研發經費已經達到1900 億元人民幣,和日系企業相比,僅次于豐田;和德系企業相比,僅次于大眾。2014 年11 月,湯森路透發布2014 年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華為成為唯一登陸榜單的中國企業,其研發經費在全球企業中排第15 位,如下圖所示。
小米到底是怎么了?
2014 年華為投入研發經費400 億元,400 億元意味著什么呢?中國A股154 家化工企業研發費用共56.2 億元,166 家機械設備企業研發費用共172.7 億元,67 家醫藥企業的研發費用共53.56 億元。華為的研發經費,比這300 多家企業的總和還多117 億。2015 年華為的研發經費增長到596 億元,占銷售收入的15% !
長期對研發高投入的結果是華為持續增強的技術實力。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2015 年國際PCT 專利申請數量統計,華為申請了3898 項專利,力壓高通居于榜首,高通位居第二,中興排在第三。截至2015 年底,華為在全世界范圍內累計獲得授權專利50377 件,這些專利包括對智能手機具有很高價值的LTE 通信、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用戶界面等專利。這也為華為在智能手機領域的異軍突起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2016 年第一季度,華為手機成為國內市場出貨量第一名。
不僅如此,華為甚至敢于在手機專利上與業界老大蘋果和三星正面對決。2016 年5 月25 日,華為分別在美國加州北區法院和中國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對三星公司的知識產權訴訟,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這些知識產權包括涉及通信技術的高價值專利和三星手機使用的軟件。同時,媒體報道了華為與蘋果交叉授予專利許可情況,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公布的許可備案登記信息,2015 年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 件,而蘋果公司向華為許可專利僅98 件。這意味著,蘋果每年向華為支付的專利費可能高達數億美元!
給小米的意見
事實上,對于現在的小米,也不是完全判了死刑,畢竟小米手握天量資本,錢多好辦事。但前提是,小米必須消除對既有模式的依賴,以超低價殺入某個產品、快速搶占市場的手法再玩下去只能玩死自己。如果自主研發來不及,那么趁著資本市場還愿意聽雷軍講故事,趕緊收購全球優質的高技術制造企業,尤其是各個細分市場的行業前三名,把這些公司的技術積累拿來為我所用。這幾乎是小米可以真正實現“彎道超車”的唯一方式。
——摘自《郎咸平說:新經濟顛覆了什么》
新浪財經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