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在剛剛結束的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中央指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會議要求,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
中央經濟會議還強調,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
如此措辭嚴厲的表態實屬罕見,知名房地產專家薛建雄認為,這次調控為防止“高壓高反彈”的情況出現,用“財稅”、“立法”,推進房產稅等方式保證效果達成,可謂一環扣一環。這意味著不能再用老眼光來看待未來房地產的發展和走勢。
調控常態化,投資客無路可走?
從9月30日開始,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新政來襲,20余城密集發布調控政策,樓市開始降溫。
半個月前,上海也開始實施新的“認房又認貸”限貸政策。
10月28日,上海出臺“滬六條”,要求開發商用自有資金買地、進行嚴格資金審查。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銀行貸款、信托資金、資本市場融資、資管計劃配資、保險資金等不得用于繳付土地競買保證金、定金及后續土地出讓價款”交易資金。
巧合的是,在緊急會議召開前,12月16日,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場緊急發布一則土地資金來源審核情況公告稱,“由于三幅地塊拿地資金尚未審核完畢,因此在本月中止出讓。”
上述事件其實只是一個側面,預示著四季度通過增加有效土地供應,改變土地出讓方式、加強土地市場監管等防止“地王”再現的措施越來越嚴。通過一級市場的熱流助長二級市場的投資投機行為,已經行不通。
斬斷資金來源,這是炒樓最大風險
此前,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曾說過:此輪調控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少數二線城市,以及一些熱點城市,是局部調控。短期來講,對于熱點城市的商品房銷售和投資,甚至經濟都會帶來一定壓力。調控目的主要針對投資性和投機性需求,對剛需、改善性需求仍然支持。
也由此,此次調控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限貸。就拿上海來說,連在其他地方貸款買過房的,都算二套房。
其實這已經顯示出未來限貸政策可能升級的端倪。
比如上海,這次的“認房又認貸”要求,即便你是剛需購房者,首付提高之后也要花幾十萬,這對于任何人來說也是筆不小的負擔。
如今,房價由看漲變看跌了,大量買房人開始觀望了。
因為調控這么嚴厲,很多剛需族開始擔心,現在下手以后房價會降。但不買,又怕之后會漲。很多人都處于“買與不買”的糾結中。改善型人群也糾結,先賣房還是先買房。
不過有專家表示,新政是對投資炒房客亮起紅燈,剛需和剛改還是可以入市的。
邦爺也認為,剛需房的話,有需要就要買,而且越早買越好,房價是漲是跌,其實與你關系不是非常大,但物價上漲日后買要花的絕對成本,是上漲的。
而且,在限購之下,大批的投資客已離市,少了競爭對手,相對來說,能夠拿到優質房源的幾率會變高,挑選余地也會相對更大一些。
騰訊財經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