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水泥設備 » 正文

      葉檀:曹德旺的實話就兩點 制度成本太高 造假成本太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8
      核心提示:我們一直看到報道,減少多少稅,給企業降低了多少負擔,但財政收入數據不支撐,并且很多企業家也不認同。一、企業資源外流,到底

       

          我們一直看到報道,減少多少稅,給企業降低了多少負擔,但財政收入數據不支撐,并且很多企業家也不認同。

      一、企業資源外流,到底是為什么?

         公開場合說實話是稀有動物,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就是這樣的稀有動物,最近,他向營商環境開了一炮,因為幾句實話,這位看上去憨厚的企業家再次被刷屏了。

         其實,曹德旺的這段話以前也曝光過,現在引起的反響更大,說明大家心理是更加焦慮了。

         焦慮源于幾點。制造業真的要回流到美國了嗎?接下來我們吃什么?難道美國的成本真的比中國的還低嗎?這違背常識的說法是不是胡說八道?現在企業家大規模出境到底是為什么?是早就想移民,還是有其他難言之隱?

      不要把曹德旺先生跟其他制造企業相提并論。

         曹德旺先生生產汽車玻璃,屬于汽車配套的一部分,汽車零配件行業都是,汽車企業在哪里,汽車零配件企業也在哪里。我有朋友給寶馬這些企業做零配件,也是滿世界設工廠,從歐洲到南美都有,原因跟曹先生一樣,跟著汽車企業走。

          鑒于65%的福耀玻璃賣給本土汽車廠商,曹德旺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曹德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在美國建廠是20年前開始。在美國項目開通的時候,我在天津的項目也開通。我在蘇州工業園區剛剛拿了一塊地。我們做玻璃的,都隨著汽車廠走。汽車廠去哪里,我們就跟到哪里。”

         根據媒體公布的數據,由于稅收優惠等減少,福耀玻璃經營壓力比2008年之前大得多。

      二,中國制造業成本高企,主要是制度成本與中間費用太高。

         美國地方政府效率絕不會比中國高。到美國一些地方去辦事,無論地方政府和高校,公務員雖然有素質,但跟中國地方政府一站式辦事效率、五加二、白加黑根本不能比。時間一到,關窗拉門走人。

         我聽說過國內地方政府的一個招商故事,有個地方招商部門的官員聽說某大城市有會議,恰好有些亟需引進的外資企業主參加,自己跑到飛機場、火車站去當接待員,24小時不間斷報務,在美國這是不可能的事。

        縱有千般不是,美國有個基本的好處,就是制度成本低。不可能出現上任政府答應的事,這任政府一上臺全不認帳,徹底推倒重來,甚至讓企業家傾家蕩產。也不會出現由政府出資,為那些引入的所謂高新技術行業兜底,一旦判斷失誤就滿盤皆輸的情況。中國地方政府只要理性、聰明,政策有持久性,基本上經濟不會差到哪兒去。那些動輒建豪華建筑、任期短到一兩年的地方官員,往往會給地方經濟帶來致命打擊。

         除了政府效率,還有工人。

        打死我也不相信,中國那些吃苦耐勞的勞動力大軍會比美國工人貴,中國人的吃苦耐勞舉世聞名,對錢財的熱愛更是世界一流。曹德旺本人也說,美國的勞動力成本仍比中國高,藍領(工資成本)是中國的8倍,白領是中國的兩倍多,所以福耀玻璃用機器取代勞動力是大勢所趨。當然,中國人力成本在節節上升。

         雖然中國勞動力成本低,但能源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福耀玻璃投資6億美元、在美國莫瑞恩建造的汽車玻璃廠,10月7日正式投產。“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只有中國的1/5”,對于浮法玻璃生產來說,這兩項成本至關重要。

         國內物流企業把勞動力用到極致,物流成本仍然是美國物流成本的2倍。以油價為例,中國的油價是美國的2倍,即使國際油價低,國內成品油價也沒怎么跌。再加上全世界少有的過路費、過橋費,為了繼續維持基建資金,收過路費是沒有辦法的事。

         但在荒山野嶺大規模基建,修音樂廳,建金融街,一萬年都收不回成本,這只能說是制度成本太高,讓社會為糊涂的官員與低效的企業買單。

      三,信息傳遞成本太高。

         中國的稅負究竟高不高?

         有人說高。曹德旺的數據是,美國對企業征收的所得稅是35%,加地方稅、保險費其他5個百分點共40%,而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天津財經大學教授李煒光測算,我國企業綜合稅負達到50%以上,在21個亞太經合組織國家中排名第四。他的觀點是,中國的稅率讓企業老老實實交稅,基本上處于死亡的邊緣,這就是“死亡稅率”。

         另一種觀點截然相反。前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肖捷曾在《中國改革》雜志上撰文指出,中國稅負痛苦指數并不高,政府集中的稅收收入還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公共支出需求,有必要隨著經濟發展逐步合理提高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宏觀稅負不僅有上升的需要,也有提升的空間。看看,不光不高,還得再升。

         現在營改增了,我曾經接觸過從事會計服務等中介的企業叫苦不疊,而一些地方財政收入也在下降。稅收表面下降了,但因為稅基廣,不能抵扣項多,征稅嚴,導致一些中介機構難以存活。
      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今年5月1日“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后,5~7月全國“營改增”累計減稅達1260億元。地方稅源在減少,怎么辦?在動蕩的轉型過程中擴大稅基顯然不是一個太好的辦法,再說了,新稅基在哪里?

         擔憂的聲音基本被屏蔽了,最可怕的是,信息傳遞太高,一些報喜不報憂的虛假數據層層上達,造成信息成本居高不下,花了一堆錢最后得到的是錯誤信息。無法得到準確的信息,怎么做出準確的判斷?

          人工、物流成本的背后,顯示的是制度成本太高導致的效率低下,以及信息篩選成本太高,導致的錯誤決策。解決這兩點,才能留住踏實肯干的企業家,這些有底線、有能力的企業家,是中國經濟的基石。

       

      新浪財經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