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山東的小省會 西安:千年古都遭遇現代困境
本次副省級城市系列研究,將目光轉向那些并沒有被太多關注,甚至略有些被“遺忘”的城市,尋找他們的發展潛力,正視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首先將從15個副省級城市中,挑選出此前沒有寫過的城市,然后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其發展狀況:
一是高鐵、地鐵和輕軌的交通運輸規劃,交通便利程度以及城市總體規劃。
二是人口的流入,包括回流的幅度和外來人口、務工人員占比。
三是教育資源是否充分。
四是財富狀況,包括本外幣存款和消費能力。
五是GDP增長速度。
三 、濟南
濟南人民一直被青島人民看不起,在山東省境內似乎也處于被鄙視鏈的低端,上有青島壓制,下有煙臺、威海和濰坊托底,論GDP是沿海城市好,論城市規劃和美麗程度更是沒的比,到街頭,人的穿著,也是沿海城市時髦得多。總而言之,濟南等城市是山東省內農業城市的代表,而青島等城市則是商業城市的代表。
濟南人民秉持著山東特有的不認輸、不出挑、仗義友好的特點。或許是太過仗義,在GDP上一直和周邊城市同甘共苦,和兄弟城市青島的配合也不默契。
2016年數據顯示,山東省的濟南和青島GDP之和,占據全省的24.7%,與其他“雙子星”城市比起來明顯偏低。比如南京和蘇州GDP占江蘇省34.1%,廣州和深圳GDP之和,占廣東省的49.2%,杭州和寧波GDP之和占浙江省的43.3%,福州和泉州之和占福建省GDP的45%。2016年山東省GDP增速為7.6%,旗下17個地級市中7個市增速低于全省,而濟南周邊包括5個,分別是泰安、萊蕪、德州、聊城和濱州,濟南作為省會,同時也是副省級城市,處境好尷尬。濟南市發改委發展規劃研究室主任謝堃在接受采訪時曾經說過,省城“老大哥”帶動作用不明顯,“哥兒五個”與其作伴卻沒有沾到光。
經濟發展緩慢,首先是受到思想的制約,其次是產業結構層次低,以及制造業較為缺乏。在思想觀念上,山東是孔孟之鄉,長期受到儒家文化浸潤,其中的尊師重教、誠實守信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質,但儒家思想也包含大量的重農抑商、競爭意識缺乏等,經濟結構也偏向于小農經濟,推崇小富即安。那些有點惡心的跪下來給父母洗腳這些曲解儒家的行為,在青島這些沿海城市不太可能發生。
山東全省工業雖然發達,但國有經濟獨大,盡管工業企業很多,但全國范圍內的龍頭企業不多。《齊魯晚報》報道稱,上世紀八十年代,濟南的“棉字號”企業風光一時無二,濟南紡織局直屬企業就有47家,紡織業產值利稅27億以上,占濟南市四分之一,紡織業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可惜的是這些工廠大多在九十年代,因為無法適應市場經濟轉型而消失殆盡。思想的保守也可能錯失機遇,比如濟南鋼鐵廠和濟南煉油廠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提出過搬遷,推動環保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將大批腹地空出來給城市發展。但直到2016年11月,山東省政府才出臺《濟鋼產能調整和山鋼轉型發展工作總體方案》,確定2017年底前,濟鋼在濟南的鋼鐵生產線全部停產。
產業結構也相對落后,工業經濟、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是濟南的短板。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30%,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不到青島和煙臺的1/3。民營經濟增加值比重約37.5%,比重低于全省約14%。縣域經濟增加值比重僅43%。從城市財富和消費數據來看,濟南同樣處于中游。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濟南本外幣存款總額為14174.7億,人均本外幣為19.8748萬, 2015年社會消費品總額為3410.3億,三項數據都排在第九。
說了一堆不好的,也有好的,現在山東的資源開始集中到山東,各金融機構的總部有些以前在青島,現在陸續搬到了濟南,濟南的基礎設施也在快馬加鞭,青島急得瞪眼,在現行體制下也無計可施。 并且,濟南的地理位置適合高鐵的發展,青島是海洋經濟時代的良港,濟南則可能成為高鐵時代的區域經濟中心。
濟南在山東省內的吸引內正在提升,吸引省內人口流入,擁有省內優質的教育資源。根據統計公報,濟南2015年小學數量為582所,排名第五,較為靠前,小學生數量卻僅有41.44萬,排名第十。
從另一角度來看,盡管排名不高,但流入濟南的外來人口并不少,易居研究院和各地統計局數據顯示,35個大中城市中,只看2015年小學生入學規模增長率,濟南、哈爾濱和貴陽排名前三,增速分別為8.4%、8.0%和7.2%。《濟南日報》2017年2月14日報道,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為723.3萬人,同比增長1.42%,增幅在全省10個500萬以上人口城市中,連續三年排名第一。高等教育方面,濟南擁有43所高校,在校學生53.62萬人,位于第七。不可否認的是,山東眾多高等教育資源都集中在濟南,包括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濟南大學和齊魯工業大學都坐落于濟南。
根據《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 年—2020 年)》,濟南定位于山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努力建成全國交通樞紐、區域性物流中心、高新基礎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遺憾的是,除交通規劃中的高鐵這一細分項之外,濟南在其他方面都有待進步。
山東省高鐵網四通八達,而濟南無疑是交通樞紐的主動脈,市內已經擁有濟南站、濟南西站和濟南東站,濟南新東站處于規劃中,下轄地區還有章丘站。曾有媒體爬取12306 網站超過20萬條數據,統計出濟南通過高鐵直達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多達19個,直接和間接到達的總城市數量高達193個,比上海多8個,僅次于北京排名全國第二。然而高鐵網絡的發達無法拯救市區的擁堵。2017年1月10日,高德地圖聯合交通部科研院、清華戴姆勒交通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2016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濟南擁堵成都超過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罪魁禍首在于修路,齊魯網報道稱,當地政府2016年的“高快一體”、“海綿城市建設”、新建地鐵等城市大面修路,濟南2016年施工道路較15年擁堵程度上升15.7%,68%的道路施工超過1個月,預計竣工后才能有所改善。目前的擁堵正是濟南未來地位提升的象征。
濟南想必很焦慮,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潮中,濟南頭不夠尖。好在濟南已經努力開始轉型,2016年濟南招商引資新增省外項目120個,總投資則到達1994.04億,位列全省第一,相比2015年的第十五,有了長足的進步。祝愿濟南符合“泉城”稱號,表面并不顯眼,卻堅韌曲折,在巖石間蜿蜒前行,終有一日噴薄而出。
四 、西安
外國元首最愛到的中國城市,是西安。
中世紀中國強盛體現在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很多當地朋友回憶幾十年前,一镢頭下去就能挖出文物的盛況。唐朝首都西安,毫無疑問是當時國際化的大都市,類似于羅馬帝國強盛期的羅馬。
但巔峰之后迎來的往往是長期的衰退,直到建國初期被確立為直轄市,成為國家重要軍工科技城市,同時入選成為副省級城市。衰落是比較出來的,西安仍然是西北的重鎮,沒有一個西北城市擁有如此之多的資源,無奈西南地區這些年來發展越來越好,作為西北五省之首的山西十分尷尬。2010年重慶在當時新任市長黃奇帆先生的帶領下,進行大規模改革,并且在2016年實現重慶GDP領跑全國。西安的夢想被重慶、成都這樣的城市實現了。
從GDP相關數據來看,西安經濟還是有亮點的。2016年GDP為6257.18億,同比增長8.5%。根據統計公報,西安GDP總量連續兩年,排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第12名,但增速卻出現了大幅增長,從2015年8.2%的增速,排名第6,上升至2016年的8.5%,排名第三,僅次于杭州和深圳,竟然超過了廣州。可見,經濟總量是西安的短板,但增速方面卻不遑多讓。不是西安不努力,只是經濟基礎太薄弱,周邊經濟無法烘托出一個特大型的經濟重鎮。
西安就城市本身來說,還真可以,2016年三次產業結構比分別為3.7∶35.1∶61.2,第三產業占比很高一直都是當地經濟最大特色,其中金融業增加值722.85億,占GDP的11.6%,同時金融業首次超過批發和零售業,成為第三產業內占比最高行業。這座城市服務業相當不錯,大唐芙蓉園這些地方的建筑著實不錯。
這座令人困惑的城市,擁有全國前列的醫療和教育資源,房價也不高,又聚集了眾多軍工、制藥和科技企業,卻留不住畢業生的心。
西安高校眾多,其中不乏全國知名高校,這是當地發展的人才基礎。統計公報顯示,除了數據缺失的三個城市,西安2015年小學數量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小學生人數排名第四,僅次于廣州、深圳和成都。高等教育方面,西安2015年擁有63所高校,排在15個城市中第二,僅次于武漢的82所高校,大學生人數方面,西安再次排名第三,僅次于廣州和武漢。教育數據令人印象深刻,足以證明西安在全國學生心中的吸引力。
但奇怪的是,相應行業發展不完善,逐漸成為人才輸出城市,與武漢、南京和成都等同樣的人才輸出城市相比,人才外流問題不斷加劇。
盡管畢業生流向沒有系統數據,我們可以從西安交大的畢業生報告中窺見一斑。西安交大《2015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2015屆畢業生整體僅有38.33%在陜西省就業,主要流向包括廣東省、上海市、江蘇省和北京市,其中本科生到廣東省就業人數占22.14%,首次超過陜西省位列第一。本科生流向上海、江蘇和北京的分別為9.74%、5.49%和6.55%,加上流向廣東的畢業生,合計流出占比43.92%。
北京和上海享受了西安高校培育的人才,各行各業足夠發達,給畢業生很大空間。西安吸引大量高中生生源,在畢業季又半數流向外省。西安在經濟實力、產業和政策方面,無法和北上廣相比,甚至和江蘇還有一些距離,最終沒能留住大量本地高校培養的人才,從外地吸引的人才也不多。
西安并不缺少知名企業,西安楊森、西飛集團、華天科技、比亞迪和海星科技全國范圍都非常有競爭力,近幾年還出現諸如“暴走漫畫”這樣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可是無法滿足龐大的畢業生就業需求,于是成為為全國各地輸送人才的雷鋒城市。
畢業生不愿留在西安,除了企業機會少、薪資不高等因素外,環境污染和霧霾是避不開的話題。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西安市遭遇10輪西北沙塵影響造成41天污染,較上年增加32天。由于厄爾尼諾以及拉尼娜異常氣象影響,往年春季出現的沙塵污染在10月份之后還3次侵擾西安。曾有報道指出,山西寧東林業局制作售賣秦嶺“罐裝空氣”,據說銷量不錯,西安人民跟北京人民一樣,環境污染不省心。
好在西安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地道的美味小吃,吸引海內外游客源源不斷。有數據顯示,2015年全市旅游業收入相當于全市GDP的18.5%,旅游業增加534.195億。大雁塔、兵馬俑、秦嶺和華山,經典太多。
無論是古都長安,還是如今的西安,西安的發展一直與開放離不開,這雖然是一座內陸城市,卻是中國公認的具有國際色彩的城市。沒有西安,也就沒有了強盛中世紀中國文化的承載城市。現在一帶一路,自然繞不過西安這座城市。在美妙的傳統文化下,嵌進現代芯,這對于西安是個嚴峻挑戰,但話說回來,除了西安,哪座城市又有這樣的特色呢。
成為日本京都與東京結合在一起的城市,實在是美妙的前景。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