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副省級城市系列研究,將目光轉向那些并沒有被太多關注,甚至略有些被“遺忘”的城市,尋找他們的發展潛力,正視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首先將從15個副省級城市中,挑選出此前沒有寫過的城市,然后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其發展狀況:
一是高鐵、地鐵和輕軌的交通運輸規劃,交通便利程度以及城市總體規劃。
二是人口的流入,包括回流的幅度和外來人口、務工人員占比。
三是教育資源是否充分。
四是財富狀況,包括本外幣存款和消費能力。
五是GDP增長速度。
八 武漢
第一次去武漢的人,恐怕對這座城市印象不會很好。交通擁堵、環境污染、黑乎乎的熱干面、很多人說話嗓門都很大。熱鬧的“過早”簡直是一場全城狂歡,與廣州這樣的慢節奏城市不同,彪悍的武漢人民選擇或端著熱干面,或拿著面窩燒梅,或揣著豆皮煎包匆匆忙忙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從早餐的習慣就可以看出,武漢的特點是“快”,與廣東早茶文化一喝喝一上午完全不同,原因在于早茶的興起是建立在商業貿易基礎上的,其附帶了社交、商業、甚至休閑娛樂的多重屬性,生意還得慢慢談,武漢的“過早文化”則起源于藍領工人,尤其是碼頭文化,主要需求是速戰速決,更要高熱量重油重鹽,工人們吃飯哪來的慢條斯理,分分鐘解決早餐。兩座城市的生態、產業結構和文化氛圍完全不同,一個是市民文化,一個是藍領文化與商業文化。
武漢的快文化體現在挖路、吃飯、說話等各個方面,GDP增長也快,滿城挖了以后,曾經是滿城堵車。整個湖北的城市集中在武漢,致力于打造昔日“大武漢”的商業榮光。2015和2016年,武漢的GDP分別位于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三和第四,增速略有下滑,從2015年的8.8%下降至7.8%,排名也從第四降至第八。
作為傳統的工業大市,武漢擁有一大批國企,比如武鋼、東風汽車、武漢鐵路局和武漢煙草等,一直是當地經濟支柱。數據顯示,2012年武漢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1.2%,比湖北省平均水平低11.9%,分別比寧波、長沙、成都、杭州這四個城市低38.8%、20%、17.1%和11.6%。而上述沿海城市中,民企已逐漸開始轉向科技創新。以江蘇為例,近三年54%GDP由民營企業貢獻,超過70%高新技術企業為民營企業,全省三分之二企業的研發投入也是在民營企業。武漢國強民不富的問題將越來越凸顯,對創新和制造業轉型形成制約。
武漢民企無法快速發展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快速流失。武漢高校數量和大學生人數,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但留在當地就業的學生數量,與龐大的學生數相比卻不成比例。根據《2014年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報告》,截止至2014年9月1日,該校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92.07%,國內升學占比50.34%,協議就業3094人,占比40.15%。協議就業的3094人中,就業人數最多的為東部地區,其中977人前往廣東就業,占總人數31.58%,東部各省就業總人數1800人,而在湖北就業的僅有721人,占比為23.3%。
畢業生不愿留在當地,一方面是因為專業與企業不對口,另一方面是缺乏互聯網和中高端企業,對畢業生吸引力較小。
人才流失快,就導致產業結構快不起來。武漢的經濟過于依賴鋼鐵、汽車等傳統產業,新興領域、互聯網和科技公司相對不足。近年鋼鐵產能過剩,去產能進行了一輪又一輪,汽車行業熱度也在下降,武漢急需在優勢領域培養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大企業。中國企業聯合會與中國企業家協會,在2014年發布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武漢僅6家上榜。而工商聯的201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武漢僅有9家。如果按營業收入,武漢僅有一家企業進入前100。
另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轉化率也不容樂觀,武漢2013年科技工作者報告顯示,近20%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或應用于生產,77%科研成果沒有轉化為產品。調查指出,超過半數科技人員在轉化過程中,沒有獲得任何收益;有收益人群主要來自于獎金,金額不大。科技成果的使用、處置和管理中,關鍵是如何促使知識產權流轉,以及審批程序是否繁瑣,現實中專利更新換代效性極高,等所有流程走完,產品出現,可能已經落后了,使學者和企業錯過了機會。
實際上,武漢的高校為全國互聯網企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比如武大、華科走出了雷軍、張小龍等互聯網企業人才,可從全國范圍來看,武漢自身卻很少有知名互聯網企業,除了比較著名的斗魚、簡尋和木倉科技等互聯網公司,其他科技公司基本都處于初創階段,著名二次元彈幕網站AcFun,在武漢起家卻最終遷往北京。
在知乎上的“為什么武漢留不住人才?”問題下,有回答者認為,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的教育中心,國家在此開辦一系列大學,起到的是為華中地區培養人才的責任。國家把大家請到武漢來讀書,不是為了讓大家建設武漢的,是為了讓大家建設祖國的。大家都留在武漢,別的地方還怎么搞教育、農業、醫學、財政、地質、測繪、水利、建材、汽車、船舶?要是大家都來了武漢就不想走,那國家就麻煩了。怎么逼大家走呢?把工資弄調低一點,把房價弄高一點,把工作弄得難找一點。市場總要出清,價格是最好的供需調節器。如果武漢的天氣更好,城市更干凈,武漢人民更文明,武漢房子就會更貴,工資就會更低。不然的話,武漢那100萬大學生最后去哪里?最后,這位同學強調,作為一個武漢人,自己都被迫背井離鄉搬磚了,都是淚。
現在,眼淚已經少多了。武漢光谷是塊不錯的創新園地,在全國范圍內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從最初4平方公里的科技成果轉化園區,擴大到占地面積512平方公里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從最初光通信產業領域的探索者,到如今激光器、面板、存儲器芯片集群的國家隊,生物產業鏈的打造如火如荼。
為了留住畢業生,武漢有寬松的落戶政策,根據新政策,畢業2年內在武漢市就(創)業的高校畢業生落戶,可不受單位所在區域限制,在本人有房屋產權的居住地、單位集體戶、親朋好友家中或省人才服務中心、市人才服務中心集體戶中落戶,均為本市常住戶口,可以在市內正常遷移。
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正在實行,從2013到到2016年,留在武漢的大學生人數分別為 10.4萬、10.8萬、12.6萬、15萬,這使得嚴重依附兩湖流域人才的深圳,必須建立自己的教育體系,才能完成產業升級,人才的競爭更趨激烈。未來,就是規劃、制度與人才的競爭。作為中部最有潛力的城市之一,自貿區、光電技術、生物制藥和物流行業的崛起,必將帶領武漢成為下一批1.5線城市,讓畢業生真正能夠,并且愿意留在當地。
如果不是武漢新興經濟的崛起,類似于武鋼重組這樣的大事件,會給當地經濟帶來沉重的打擊,但事實并非如此,這一現實反過來證明武漢的經濟發展的彈性比東北要大得多。中部地區我們看好的城市是武漢、鄭州,兩者航空港等競爭白熱化,但從人才、港口等角度看,武漢略勝一籌。武大的經濟學改革,還曾經執全國之牛耳。
武漢缺少了一些標簽和印記,提起北京就讓人想起“京派文化”,上海擁有“海派文化”,重慶是碼頭文化,南京、蘇州和成都都有獨特的人文環境特點,武漢的城市品格是什么?飆悍嗎?碼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