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經濟運行情況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相關數據的陸續發布引起了外界關于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各種分析、猜測。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唱空論”借機卷土重來,此前就有媒體、機構預計“中國經濟將在5月份出現拐點并開始持續走弱”,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更是下調了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但事實卻讓“唱空者”再次落空。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且這種態勢還將得以延續。
4大因素支撐平穩
“5月份整體經濟運行情況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就是總體平穩、穩中向好。”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近日在介紹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表示,具體來說,有4個方面的特征:一是生產和需求穩定,二是就業持續向好,三是物價漲幅比較溫和,四是國際收支改善。
“透過5月份數據可以看出,一些媒體、機構此前盯住部分經濟指標出現的短期波動進行過度解讀顯然是沒必要的。事實上,出口、消費等眾多經濟指標也并沒有像外界預測的那樣明顯走弱,反而是企穩向好,這將有助于堅定市場信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為什么5月份中國經濟能夠出現平穩態勢?劉愛華指出,主要有4方面的原因:一是實體經濟趨好,在“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的情況下,今年以來實體經濟繼續呈現了穩中趨好的態勢;二是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持續釋放,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7%,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了22.5%;三是新動能快速發展,5月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3%,裝備制造業增長10.3%,全國網上零售額增長32.5%;四是外部環境改善,目前世界經濟溫和復蘇,5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10.7%。
國際機構態度樂觀
良好表現給國際社會帶去了繼續看好中國的理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表示,中國繼續轉向更可持續的增長路徑,改革在廣泛的領域取得進展。中國有潛力在中期內安全地保持強勁增長。據IMF預測,2017年中國 GDP將增長6.7%,較此前預測上調了0.1個百分點,2018-2020年的年均增速為6.4%。
事實上,包括IMF在內,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態度的國際機構越來越多。近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中國2017年GDP增速預期從6.5%上調至6.6%,2018年從6.3%上調至6.4%。國際金融機構摩根大通日前也表示,預計中國2017年GDP增速為6.7%,中國宏觀經濟面的企穩回升使得全球投資者對中國更有信心。
中高速增長有保障
“展望未來,在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的基礎上,隨著企業適應市場能力的不斷提升、經濟結構的持續改善,未來中國經濟企穩態勢將更加明朗。”張立群說,就下半年而言,隨著市場信心的恢復、積極因素的積累,中國經濟的穩定性會越來越強,中高速增長仍有保障,穩中向好態勢將得以延續。
劉愛華也表示,經濟穩中向好的各種支撐因素都在不斷增強:第一,產業支撐的基礎更加穩固,服務業已牢牢站穩半壁江山且占比還在擴大,工業中的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新產品增長都比較快;第二,需求發展的動力在增強,消費能力增強、消費環境改善及供給能力提升將支撐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投資在好轉且還有很大空間和潛力;第三,發展的信心不斷增強,相關數據顯示,無論是制造業還是非制造業,企業信心整體都在增強;第四,發展環境在改善,國內供求關系不斷改善,國際環境出現積極變化。
張立群說:“為了進一步鞏固中國經濟的良好走勢,接下來,一方面要繼續做好穩增長的工作,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的同時,抓好金融監管工作,并充分發揮更加積極有效財政政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企業進一步適應市場,改善市場微觀基礎,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含金量’。”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