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在哪座城市?這座城市有前景嗎?
每個周一,我們都會分析城市,從上周開始,我們陸續分析受到冷遇的地級市。
截止至2017年3月,全中國總計有334個地級行政區,其中有293個地級市、30個自治區、3個盟。《葉檀財經》將目光轉向293個地級市,詳細排查每個城市的性格、經濟、文化與居民生活情況,除了GDP、消費、交通和人口等常規數據,更加注重城市自身的深度挖掘,以及與周邊中心/核心城的協調發展。
在293個地級市中,我們剔除此分析過的城市,最有前途十大城市、衛星城、副省級城市,大約有33個城市。接下來是龐大的任務,剔除之后剩余260個城市,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比較:
一是交通狀況,包括高鐵班次、地鐵規劃情況,以及與大城市之間距離。
二是GDP,當地工業發展史與特色產業。
三是人口流入流出、教育資源、當地財富積累與消費情況。
四是城市本身規劃發展,以及未來展望。
未來數周,我們將把焦點轉向舌尖上的中國城市。以食物為引子,帶出數據、經濟、民生和城市性格。
根據聯合國報告以及中國官方數據,2014年世界前三大雞肉生產和消費國分別為美國、中國和巴西。雞肉蛋白質含量高,富含多種氨基酸,容易消化,是溫補益氣佳品。中國廚師也最大程度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一種雞肉百種吃法,其中的典型代表莫過于中國“四大名雞”,包括道口燒雞、德州扒雞、符離集燒雞和溝幫子熏雞。
說起中國四大名雞,其成名史基本都與鐵路有關。一百多年前中國剛剛出現鐵路,但由于技術限制,火車旅行速度慢,到站停車時間長,游客散步吹風吃東西,散步吹風吃東西,四大名雞就這樣搭著火車長著翅膀走向全國。
四大名雞中,最負盛名的是德州扒雞。名氣與德州扒雞旗鼓相當的,應該只剩德州儀器和德州撲克了。
一 德州扒雞
全國都做雞,德州扒雞為什么這么有名?
這跟德州的交通環境有關。
早在元代,德州就成為京畿和南方富庶之地的交通節點,明朝末年依靠運河越來越繁榮,具有了一定貿易地位。
中國最早貫通南北的鐵路津浦鐵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始建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民國元年(1912年)全線筑成通車,是中國南北的要沖,德州地處來津浦鐵路交匯處。和石德鐵路的交匯處,是當時華北地區最重要鐵路樞紐之一。1941年修成的石德鐵路(石家莊到德州),也讓德州成為另一個交通要沖。古運河還流過了德州城邊。
2000年之后,德州的高速公路和高鐵迅速發展起來。1994年德州第一條高速公路開工建設,20年后京臺、青銀等6條高速公路在境內形成“三縱三橫”高速公路網,德州成為山東省五大物流區域河新城、六大物流節點城市之一。從區位條件來看,德州往北經過滄州、天津可達北京,西面過衡水可達石家莊,往南途徑濟南可前往聊城或泰安。
交通要道,又是農業區域,雞啊鴨啊的就特別多。有了火車,扒雞順著鐵路線四處流傳。 民國時作家梁實秋坐著火車經過德州火車站,看到的盛況是,坐平浦火車(北平到浦口)路過德州的時候,可以聽到好多老幼婦孺扯著嗓子大叫"燒雞燒雞!" 旅客伸手窗外就可以購買。早先大約一圓可買三只,燒得焦黃油亮,劈開來吃,咸漬漬的,挺好吃,(夏天要當心,外表亮光光,里面可能大蛆咕咕嚷嚷!)這種燒雞是用火燒的,也許館子里的燒雞加上一個鍋字,以示區別。
現在呢,火車站廣場前集中了幾十個德州扒雞店鋪,整整齊齊一排排靠著,前店后場,滿街都是剛出鍋的鮮扒雞香味。晚上燈火連成一片,雞身抹油反光,車站香氣撲鼻。
想象一下,你坐在火車上,被前后左右的泡面火腿腸包圍,你卻從包里拿出一只德州扒雞,香氣瞬間溢滿整個車廂,然后津津有味地吃完,打一個飽嗝兒,在眾人的注視下默默離去。這是多么傲驕的江湖大俠。
有扒雞不一定代表商業文明發達,有人說,德州的經濟都對不起這么好的交通位置。
德州當地沒有主導產業,大部分商人只是把這里當做中轉碼頭。二十世紀90年代初期,德州甚至還能看到東北入關的木材,和山西運往港口的煤炭,大量堆積于德州的貨場倉庫,但盛極一時的運輸業一去不復返。
不是說你旁邊有河、有公路、有鐵路,就可以成為現代物流中心,成為物流中心必須有商業,有直達商業中心的半徑覆蓋范圍,有設備、有資金、有人才。現代中國的快遞在深圳、上海、浙江崛起,就是典型代表。
當然,德州有數千家的物流企業,也是交通沿線的配套,如扒雞,但德州就是沒有成為現代物流中心。德州周邊最大的城市是濟南,濟南還在發動自己的智能物流引擎呢。
山東發展較慢的地區基本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德州就處于山東西北部,幾乎是華北平原正中心。這是個傳統農業區域,2016年第一產業占比10.1%,這在東部沿海城市看來是不可想象的。
德州的經濟數據跟城市化率,在山東排名中下游。2015和2016年,德州GDP總量均位于山東省17個城市中第11,增速從2015年的7.6%下降至2016年的7.2%,名次下降一位。
德州市統計局《2016年1到10月基本單位發展情況》數據顯示,當年周期內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法人比重分別為6.66%、15.98%和77.36%。其中占比較高的有制造業(14.63%)、批發和零售業(24.24%)、以及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27.03%),三項之和占據了65.9%的法人單位數量。
一個農業與制造業城市,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量占比70%以上,可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占比不到50%,北京2016年占比高達80.3%左右,南京是58.4%。
難道小門小戶都辦個廠、開個店,千家萬戶都在賣扒雞、賣服裝嗎?大概差不多,根據當地統計局數據,截止至2016年10月,德州全市批發和零售業法人單位總數為7943家,占全市第三產業單位總數比重為32.65%,比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居民服務、修理等單位總和還多。
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依舊是德州第三產業的主導。德州缺乏龍頭企業,當地的優勢產業,如太陽能、玻璃、齊魯制藥和臨邑石油等,對周邊企業和整個產業鏈推動較小,沒有產業集群優勢。
有運河有高鐵,德州在歷史上的地位沒有西門慶所在的臨清高,在現代地位沒有青島、濟南高。當地企業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批發零售和餐飲等傳統第三產業占比高,是制約德州發展的主要因素。
對于德州來說,本身沒有很好的制造業底子,中小企業也并不多,那就繼續挖掘自身優勢產業。比如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和高端農業等。德州市2015年糧食產量達到172億斤,占全國的1.2%。糧食、蔬菜和水果可直接銷往京津冀地區,形成高效、高附加值、高產量的智慧農業產業鏈。
雖然有扒雞,但德州人的財富不算高,賣幾只雞拯救不了德州的經濟,就像北京的經濟并不依靠烤鴨。
根據統計公報,德州的財富狀況和GDP類似,處于山東中下游,人均存款為3.3418萬元,在省內排名第12,處于第三層級,山東人均存款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東營和威海,人均存款分別為6.2358和6.0002萬元,第二層級包括青島、煙臺、濟南、淄博和濰坊五市,人均存款在4.3到5.8萬元之間。德州的人均存款跟雄安差不多,經濟主要是農業、中低端制造業和中小商業。
2016年德州的常住人口為579.23萬人,在山東省內排名第9。其小學數量和小學人數分別在省內排名第4和第7,吸引的外來人口不多,看來人口在外流。普通高校和大學生人數也是在全省11名,可以推測大部分高中生最終選擇了其他城市的大學。2015年齊魯網的一篇報道《德州:外來人口兩周可落戶 系全省最低門檻》顯示,德州落戶非常迅速,這個城市急需人口流入和各方面人才,可愿意去的人才真心不多。
德州很傳統,德州人民的性格肯定樸實熱情,估計摻雜了一點小市民的市儈和精明,這座運河名城,留給后人的最大禮物,居然是現在高鐵上無處不在的德州扒雞。
惟一可以引以自豪的是,跟其他盛產燒雞的城鎮相比,德州規模是最大的,也是惟一一個能沾到京津冀城市群光的城市。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